南翼山浅油藏测井参数精细评价

浅层油藏论文 测井精细解释论文 四性关系论文 油水关系剖面图论文 储量计算论文
论文详情
南翼山浅层油藏构造由于受区域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断层比较发育,导致油水分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并且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其沉积相变快,厚度薄,砂体延伸范围小,储层岩性多样,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差,电性弱,加之电测资料类型多、刻度不统一、品质差异大,典型的测井四性标准和有效厚度下限标准难以建立,储层识别困难,测井解释结果符合率低,储量计算精度不高,因此急需开展储层测井精细解释研究,提高储量计算的精度。本文充分利用测井资料针对南翼山浅层油藏存在的上诉问题,开展了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1)不同测井系列的测井资料标准化及储层四性关系的研究,分析工区油层、水层、油水同层、干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落实油藏四性下限。(2)分油组建立储层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参数模型。(3)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测井识别油水层解释标准,利用分析化验、单层试采和试油等资料确定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并对工区315口井进行逐点和分层测井精细解释。(4)根据测井精细解释结论绘制油水关系剖面图,确定其主力产层,并对已有的油水层测井解释结论进行修正和完善。(5)根据纵向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油水关系和良好的油层横向分布稳定的特点,将油藏纵向上划分为10个计算单元对油藏储量进行计算。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储层参数和测井精细解释模型,确定了油水识别及有效厚度的划分标准,绘制了油水关系剖面图,形成了一套基于测井精细解释的南翼山浅油藏储量计算的方法。工区315口井的测井精细解释结论与试油试采等资料对比验证,其符合率达到了85%以上,提高了储量计算的精度。这套研究方法在南翼山浅层油藏及其他类似油藏的测井精细解释与储量计算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0页
    1.1 问题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7-8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第8-10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8-9页
        1.3.2 研究思路第9页
        1.3.3 本文创新点第9-10页
第二章 测井资料标准化及四性关系研究第10-25页
    2.1 油藏地质特征第10-12页
        2.1.1 地层层序第10-11页
        2.1.2 勘探简史第11-12页
    2.2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校正第12-14页
        2.2.1 标准层的选取第13页
        2.2.2 标准化方法第13-14页
    2.3 浅层声波时差曲线的压实校正第14-16页
    2.4 储层四性分析第16-25页
        2.4.1 岩性特征第16页
        2.4.2 物性特征第16-21页
        2.4.3 含油性特征第21-22页
        2.4.4 电性特征第22页
        2.4.5 岩性、电性、物性及含油性的关系第22-24页
        2.4.6 Ⅰ-Ⅴ油组储层四性下限标准确定第24-25页
第三章 储层参数的模型建立第25-46页
    3.1 Ⅰ+Ⅱ油组储层参数计算模型建立第25-31页
        3.1.1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第25-26页
        3.1.2 碳酸盐含量计算模型第26-27页
        3.1.3 孔隙度计算模型第27页
        3.1.4 渗透率计算模型第27-28页
        3.1.5 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第28-31页
    3.2 Ⅲ+Ⅳ油组储层参数计算模型建立第31-39页
        3.2.1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第31-32页
        3.2.2 碳酸盐含量计算模型第32页
        3.2.3 孔隙度计算模型第32-36页
        3.2.4 渗透率计算模型第36-37页
        3.2.5 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第37-39页
    3.3 Ⅴ油组储层参数计算模型建立第39-44页
        3.3.1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第39页
        3.3.2 碳酸盐含量计算模型第39-40页
        3.3.3 孔隙度计算模型第40-43页
        3.3.4 渗透率计算模型第43页
        3.3.5 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第43-44页
    3.4 Ⅰ-Ⅴ油组储层参数计算模型汇总第44-46页
第四章 测井解释标准研究第46-68页
    4.1 测井多参数灰色关联分析法识别油水层第46-53页
        4.1.1 方法原理第46-47页
        4.1.2 分油组储层流体性质识别统计模式的建立第47页
        4.1.3 应用实例分析第47-53页
    4.2 储层有效厚度划分标准研究第53-58页
        4.2.1 Ⅰ+Ⅱ油组储层有效厚度标准划分第53-54页
        4.2.2 Ⅲ+Ⅳ油组储层有效厚度标准划分第54-55页
        4.2.3 Ⅴ油组储层有效厚度标准划分第55-56页
        4.2.4 扣除夹层的电性标准第56-58页
    4.3 油水干层与有效厚度的测井解释标准汇总第58页
    4.4 测井数据逐点处理与分层精细解释成果的检验分析第58-68页
第五章 油水关系剖面图的编绘及分析第68-73页
    5.1 油水关系剖面的选取第68页
    5.2 典型油组的油水关系剖面图的分析第68-73页
第六章 储量计算及评价第73-78页
    6.1 计算方法第73-74页
        6.1.1 计算公式第73页
        6.1.2 计算单元划分第73-74页
    6.2 储量参数第74-76页
        6.2.1 含油面积的确定第74-75页
        6.2.2 有效厚度的确定第75页
        6.2.3 有效孔隙度的确定第75页
        6.2.4 含油饱和度的确定第75-76页
        6.2.5 其他参数的确定第76页
    6.3 储量计算结果第76页
    6.4 储量分析评价第76-78页
        6.4.1 储量变动分析第76-77页
        6.4.2 储量可靠性评价第77-7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8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6926,这篇论文共8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4.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1.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