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研究--基于内部控制理论

内部欺诈风险论文 内部评级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论文详情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是目前银行业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然而,在巴林银行倒闭之前,银行业、巴塞尔委员会和学者都将关注的目光聚集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直到1995年巴林银行因为里森的违规操作倒闭,操作风险才得到银行业及巴塞尔委员会的重视。人们的视角开始投向这一古老又陌生的风险领域,巴塞尔委员会也将操作风险纳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范围内,并最终在新资本协议中将其纳入风险资本的计算和监管框架内。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发布了新资本协议,在该协议中,操作风险已经纳入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内。新资本协议对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把操作风险明确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发布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方法落后的现状,2005年3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要求银行机构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2007年2月,银监会为了稳步推进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又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2007年6月,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暴露出来的操作风险问题,发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这些文件的发布,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操作风险管理趋于规范化、有序化。国内外学者对操作风险都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有对理论的深究,有对模型的探讨。然而,各种先进的模型是否适合我国操作风险的现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我国是否能完全适用,并没有定论,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在此背景下,对中国操作风险现状进行研究,从实际案例角度出发分析我国操作风险的现状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几种类型中内部欺诈风险比重最大,而且内部欺诈风险所反应的人员问题在操作风险中很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从内部欺诈风险的视角进行研究。本课题来源于法兴银行内部欺诈事件。在该案件发生后,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又一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笔者首先就该案件与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案的相关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新案反应出来的还是旧问题,内控不足又一次提上银行风险管理的层面上来。而那些理论界研究得很完美的实证模型,甚至是巴塞尔资本监管模型,在这样一个小交易员面前也只是束手无策,巨额的损失及银行内控体系在这样风险事件面前表现出来的脆弱表明了对内部欺诈风险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理论、模型层面上,而应该从实际出发,从风险事件发生的根源上出发,从源头防范,从本质抓起,这样的管理措施才能切实有效。这也正是笔者在反思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现状,又在大量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案例后,采用案例分析方法、结合内部控制理论对内部欺诈风险进行研究的原因。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五年来发生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大大小小的内部欺诈案件,通过对案件信息的筛选,最后选取了81起有效案件进行分析。首先,对这81起案例基本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的现状、特征、成因,基于现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对内部欺诈风险的衡量方面,本文并没有运用复杂的模型和理论进行模拟实证研究,而是提出了运用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评级思想,从定性方面来探讨内部欺诈风险的衡量方法。当然,该方法的提出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借鉴国内学者思路的基础上,在分析了内部评级体系的适用性、可行性之后才给出的。再次,对如何管理内部欺诈风险,本文从内控角度给出管理内部欺诈风险的对策。最后,在文章的最后,详细分析了法兴银行案例,得出了该案件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按照上面的思路,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同时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操作风险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二章: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的一般概述。主要是阐述了内部欺诈风险的定义、特征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动因。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的现状、成因、特征和存在问题分析。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该部分主要是对笔者收集到的81起内部欺诈风险事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的现实状况,为后文中给出管理内部欺诈风险的对策打下了基础。第四章:内部欺诈风险的衡量——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欺诈评级体系。在本章中,基于现实理论考察提出了衡量内部欺诈风险的内部欺诈评级体系,结合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的现状设计了评级体系的大致框架。第五章:内部欺诈风险的管理——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本章主要是介绍了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并且结合内部控制理论给出了管理内部欺诈风险的对策。第六章:法兴银行案例补充分析。对最近发生的法兴银行欺诈案件,也是本课题来源的案件进行分析,给出经验教训。通过上面的研究,本文得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管理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对风险管理认识和理念存在偏差、内控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有缺陷、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手段粗浅、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缺乏、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激励导向重业务轻内控存在严重缺陷。同时,在文章的最后也给出了从内控角度加强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的对策:正确认识内部欺诈风险、营造良好的内部欺诈风险管理控制环境、强化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机制、、增强信息的交流与反馈防范性质相同的案件屡次发生、加强内控部门的监督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总结全文,本文认为目前对内部欺诈风险的研究应该更注重从现状出发,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其进行管理和防范。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开始重视以后,现实中的管理还面临许多问题。首先,虽然对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但毕竟人们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还比较少,数据积累少,模型的适用性也待验证。再者,内部欺诈风险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引致因素不同,现实案例表明,引发内部欺诈风险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从业人员对风险认识不深,比如有许多基层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操作风险的概念;另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操守差也是他们监守自盗的重要原因。还有内控体制不建全、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因素。这些原因导致对内部欺诈风险的衡量并不能简单套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先从定性方面对内部欺诈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在此基础上寻求合适的理论模型,才是一条现实可选的路。本文通过对内部欺诈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在现实案例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银行业内部欺诈风险的现状、问题,并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给出管理内部欺诈风险的对策,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选取内部欺诈这样一种风险事件为研究内容,有利于达到合理定位、以小见大、避免内容空泛的目的。(2)在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欺诈风险普遍进行模型、实证、定量研究的情况下,本文从定性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对内部欺诈风险进行定性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将内部欺诈风险的衡量和管理与内部控制理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衡量和管理的方法。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5-21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文献综述第16-19页
        1.2.1 巴塞尔委员会的研究成果及影响第16页
        1.2.2 国外研究成果第16-17页
        1.2.3 国内研究成果第17-19页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结构第19-21页
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的一般概述第21-26页
    2.1 内部欺诈风险的定义第21-23页
    2.2 内部欺诈风险的特征第23-24页
        2.2.1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内生性第23页
        2.2.2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分散性第23页
        2.2.3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人为性和突发性第23-24页
        2.2.4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第24页
        2.2.5 对内部欺诈风险的管理具有复杂性第24页
    2.3 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的动因第24-25页
        2.3.1 加强内部欺诈风险管理可以减少内部欺诈风险损失第24-25页
        2.3.2 满足监管的要求第25页
        2.3.3 提升银行的价值和竞争力第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欺诈风险的现状、特征和成因分析第26-42页
    3.1 我国内部欺诈风险的现状第27-33页
        3.1.1 案件性质第27页
        3.1.2 作案时间第27-28页
        3.1.3 涉案时间跨度第28页
        3.1.4 案发原因第28-29页
        3.1.5 涉案人员职务第29页
        3.1.6 涉案金额第29-30页
        3.1.7 作案动机第30-31页
        3.1.8 涉案银行第31页
        3.1.9 作案手法第31-32页
        3.1.10 定案罪名及后果第32-33页
    3.2 我国内部欺诈风险的特征第33-34页
        3.2.1 涉案金额较大第33页
        3.2.2 管理层人员欺诈所占比重大第33-34页
        3.2.3 内部欺诈事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基层营业分支机构第34页
        3.2.4 内部欺诈风险具有普遍性第34页
    3.3 我国内部欺诈风险的成因第34-36页
        3.3.1 人员因素第34-35页
        3.3.2 业务流程第35页
        3.3.3 系统第35-36页
        3.3.4 外部因素第36页
    3.4 我国内部欺诈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6-41页
        3.4.1 内部欺诈风险管理认识和理念存在偏差第37-38页
        3.4.2 内控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有缺陷第38-39页
        3.4.3 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手段粗浅第39页
        3.4.4 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机制缺乏第39-40页
        3.4.5 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第40页
        3.4.6 激励导向重业务轻内控存在严重缺陷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4. 内部欺诈风险的度量——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欺诈评级体系第42-50页
    4.1 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简介第42-45页
        4.1.1 什么是信用评级第42-43页
        4.1.2 信用评级步骤第43-45页
    4.2 内部欺诈风险评级体系构建设想——参考信用评级体系第45-49页
        4.2.1 用内部欺诈风险评级体系替代高级计量法的原因第45-46页
        4.2.2 内部欺诈风险评级衡量法的理论基础第46页
        4.2.3 内部欺诈风险评级体系的构建设想第46-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5. 内部欺诈风险的管理——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第50-61页
    5.1 内部控制概述第50-51页
    5.2 内部控制与内部欺诈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第51-55页
        5.2.1 内部控制可以从源头防范风险第51-52页
        5.2.2 内部控制能更好地应对内部欺诈风险的特征第52-53页
        5.2.3 内部控制是内部欺诈风险管理实践的现实选择第53-55页
    5.3 加强内部欺诈风险管理的对策——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第55-59页
        5.3.1 正确认识内部欺诈风险第55页
        5.3.2 营造良好的内部欺诈风险管理控制环境第55-56页
        5.3.3 强化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机制第56-57页
        5.3.4 增强信启、的交流与反馈,防范性质相同的案件屡次发生第57页
        5.3.5 加强内控部门的监督作用第57-58页
        5.3.6 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第58-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页
    5.5 本文结论及不足第59-61页
        5.5.1 结论第59-60页
        5.5.2 不足第60-61页
6. 法兴银行案例补充分析第61-72页
    6.1 案例简介第61-64页
        6.1.1 案发第61页
        6.1.2 法国兴业银行简介第61-62页
        6.1.3 杰洛米·科维尔简介第62-63页
        6.1.4 杰洛米·科维尔作案手法第63页
        6.1.5 影响第63-64页
        6.1.6 事件后续第64页
    6.2 案件分析第64-71页
        6.2.1 浅析第65-66页
        6.2.2 深究第66-71页
    6.3 小结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后记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882225,这篇论文共7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3.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