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全要素能源效率论文 非参数前沿论文 数据包络分析论文 方向性距离函数论文 环境效应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论文详情
在全球面临化石能源枯竭和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的现实背景下,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肩负节能减排的艰巨历史责任和使命。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和国际社会要求,最大程度的缓解能源与环境危机,实行提高能源效率的能源战略势在必行。为此,科学、系统研究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及其相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能源与环境政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非参数前沿分析方法,在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下比较了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及能源技术水平的高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引入能源利用的环境效应,在经济、资源与环境多目标约束下更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国能源效率问题,以期为中国各省份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有效决策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如下:1.基于DEA方法和方向性距离函数(DDF),提出了基于节能增产联合目标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模型并就中国省际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该模型将节能目标和经济增长目标有效结合在一起,共同融入到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标之中,在理论上丰富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内涵,也更符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实际。2.提出了“能源强度效率”的概念,以反映中国各省份“现实能源强度”与相对“最优能源强度”的差距,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两种方法提供了联系的纽带,并为中国各省份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降耗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3.充分考虑到中国三大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的能源技术发展差距,基于非参数共同前沿(metafrontier)理论,分析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及能源技术的区域差异,为制定地区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4.在基于节能增产联合目标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非参数Luenberger指数考察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时空动态演变规律,将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寻找出推动生产前沿面向外移动的能源技术“创新者”省份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影响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5.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能源利用的负外部性,将环境污染引入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利用DEA方法测度了考虑环境效应下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提出了中国省际能源利用效率的四类模式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形成原因。6.利用环境DEA技术和方向性距离函数(DDF)构建中国省际能源利用的环境效率测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将“环境规制”思想引入到研究体系之中,测算了中国各省份环境规制导致的效率损失以及规制成本。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5页
        1.1.1 中国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第11-12页
        1.1.2 中国能源效率低下,节能潜力巨大第12-13页
        1.1.3 中国能源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严重第13-15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5页
    1.3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3.1 理论意义第16页
        1.3.2 实践意义第16-17页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第17-20页
        1.4.1 论文结构安排第17-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20-22页
第二章 理论、方法与文献综述第22-51页
    2.1 效率测度理论基础第22-26页
        2.1.1 效率涵义与分类第22-23页
        2.1.2 生产技术集与距离函数第23-26页
    2.2 非参数前沿方法第26-34页
        2.2.1 参数前沿方法概述第27-28页
        2.2.2 DEA 思想基础第28-30页
        2.2.3 DEA 模型及性质第30-34页
    2.3 生产率的衡量第34-37页
        2.3.1 生产率衡量方法第34-35页
        2.3.2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第35-37页
    2.4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37-50页
        2.4.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第37-40页
        2.4.2 能源效率内涵及研究方法第40-44页
        2.4.3 中国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第44-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研究第51-68页
    3.1 基于节能目标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测度第51-57页
        3.1.1 研究方法第51-53页
        3.1.2 数据说明第53-54页
        3.1.3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测度结果第54-57页
    3.2 基于节能增产联合目标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测度第57-61页
        3.2.1 研究方法第57-59页
        3.2.2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测度结果第59-61页
    3.3 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第61-62页
    3.4 中国省际能源强度效率第62-66页
    3.5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66-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第68-80页
    4.1 研究方法第69-73页
        4.1.1 非参数共同前沿第69-71页
        4.1.2 非参数统计方法第71-73页
    4.2 实证研究第73-78页
        4.2.3 数据来源第73页
        4.2.4 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特征第73-76页
        4.2.5 中国区域能源技术差距第76-78页
    4.3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78-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动态演变研究第80-103页
    5.1 研究方法第82-89页
        5.1.1 非参数Luenberger 指数第82-84页
        5.1.2 窗口分析方法第84-85页
        5.1.3 面板数据模型第85-89页
    5.2 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Luenberger 指数第89-90页
    5.3 实证研究第90-100页
        5.3.1 中国能源效率变动趋势第90-95页
        5.3.2 中国能源效率变动区域差异第95-96页
        5.3.3 中国能源利用技术“创新者”第96-97页
        5.3.4 中国能源效率变动成因第97-100页
    5.4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00-101页
    5.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六章 考虑环境效应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第103-121页
    6.1 研究方法第103-109页
        6.1.1 “坏”产出的处理第103-107页
        6.1.2 模型构建第107页
        6.1.3 “两阶段”法与Tobit 模型第107-109页
    6.2 数据说明第109-110页
    6.3 实证研究第110-118页
        6.3.1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测度结果及分解第110-113页
        6.3.2 中国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第113-114页
        6.3.3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模式分类第114-116页
        6.3.4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成因第116-118页
    6.4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18-120页
    6.5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七章 中国省际能源利用的环境效率研究第121-135页
    7.1 研究方法第122-126页
        7.1.1 环境生产技术第122页
        7.1.2 方向性距离函数第122-124页
        7.1.3 能源环境效率测度模型第124-125页
        7.1.4 环境规制成本第125-126页
        7.1.5 生产前沿面的构建第126页
    7.2 实证研究第126-132页
        7.2.1 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测度结果第126-129页
        7.2.2 中国能源环境效率区域差异第129-131页
        7.2.3 环境规制的效率损失与规制成本第131-132页
    7.3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32-133页
    7.4 本章小结第133-135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35-141页
    8.1 论文工作总结第135-139页
    8.2 研究展望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第157-159页
    一、发表论文情况第157-158页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625,这篇论文共15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7.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9.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