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祭祀演变考论

五岳祭祀论文 儒家经典论文 历史地理论文
论文详情
五岳祭祀是古代重要礼制之一,诸朝正史礼志与礼典记载最详,其演变过程容易理清,但如何理解五岳祭祀诸种变革仍有待深入考察,此即本文研究目的。五岳祭祀因儒家经典而确立,五岳本身又分散于各地,故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五岳祭祀与儒家经典之表里关系为主线,以历史地理为手段,结合历代政治文化特色,综合考察古代五岳祭祀的演变。论文从先秦山川崇拜入手,发现名山大川与诸侯国君关系紧密,此时五岳四渎多作为诸国地望。秦汉间五岳虽享有一等山川礼遇,但仍然与其它名山杂处,直至西汉神爵元年朝廷依经典制礼,五岳始独尊于众山。东汉是五岳祭祀制度的成熟期,此时西汉以来的遣使致祭演变为长吏负责制,同时五岳还渗透到朝廷礼制的各个层面。中古分裂时期,南北诸政权仍注意山川祭祀,此时五岳因地理特征而与政治军事紧密联系,其代表有刘聪战时祭嵩山,北魏明元帝遣使越敌境祭华山以及北魏频祭恒山。魏晋以来,三礼之学兴盛,北朝礼制尤重郑注三礼。隋代继承北周礼制特色,确立按五郊迎气日祭五岳,开始以五岳为祈雨礼之首,设立五镇山及五岳令长,创建颇多。隋重五岳乃承北周重《周礼》、重郑玄经义之风。承隋代制度,唐宋五岳祭祀又有两大特点,一即五岳加爵与祀典下行发生联系,二即道教涉入五岳祭祀。唐于五岳分立道教真君祠,宋代总立五岳观以统摄五岳帝王与五岳真君,道教与五岳正礼充分融合。同时唐宋五岳祭祀又各有特点,如唐玄宗重遣使致祭,唐重华山,宋重衡山;五岳行祠自宋代开始大量涌现,五岳信仰逐渐下行等等。五岳除在历朝所享礼制存在差别,其地理认同从长时段来看也不固定。历史上五岳曾有两次大变动,一次是隋唐舍汉制南岳霍山而以衡山为南岳,一次是明清移北岳之祀至浑源。两岳移祀的本质是以经学为中心的五岳理念与官方设计五岳的意图发生矛盾。隋唐改立衡山是经学思想对汉制的胜利,而明清北岳移祀则是政治权力的胜利。最后,五岳的变动又关乎地方五岳信仰,以北岳移祀为例,山西雁北地区因边疆的军事信仰需求出现诸多北岳行祠,这成为山西争夺北岳文化的有利因素。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2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页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3 文献综述第10-19页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第19-21页
第2章 汉代五岳祭祀制度考论第21-50页
    2.1 先秦山川崇拜概述第21-30页
        2.1.1 “国必依山川”理念第22-25页
        2.1.2 东周山川祭祀情况浅析第25-29页
        2.1.3 小结第29-30页
    2.2 汉代五岳祭祀制度的确立第30-44页
        2.2.1 秦代一统的山川布局第30-35页
        2.2.2 汉代的五岳祭祀制度初立第35-38页
        2.2.3 东汉五岳祭祀制度的变化第38-44页
    2.3 五岳理念的演变与深入第44-49页
    2.4 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岳祭祀考论第50-95页
    3.1 三国时代的九州观念第50-52页
    3.2 十六国时期的山川祭祀第52-62页
        3.2.1 汉赵政权的山岳祭祀第52-59页
        3.2.2 其它政权的山川祭祀活动第59-62页
    3.3 北魏与恒山关系第62-77页
        3.3.1 北魏复五岳祭祀第62-63页
        3.3.2 恒山直道小考第63-70页
        3.3.3 北岳祭祀与北魏对河北之控制第70-77页
    3.4 北魏疆域开拓与五岳祭祀第77-92页
        3.4.1 泰常八年北魏祭祀华山事发微第77-86页
        3.4.2 北魏嵩山的道释二教第86-88页
        3.4.3 北魏皇帝的封禅理想第88-89页
        3.4.4 东魏孝静帝封禅意图蠡测第89-92页
    3.5 本章结语第92-95页
第4章 隋代五岳祭祀制度的创新第95-115页
    4.1 隋复巡狩礼第95-100页
    4.2 从一祷三祠到五郊迎气日——五岳祭祀时间的演变第100-107页
        4.2.1 汉制的延续及演变第100-102页
        4.2.2 五郊迎气日祭五岳第102-107页
    4.3 周隋重视山川祭祀第107-113页
        4.3.1 五镇山的确立第107-110页
        4.3.2 以岳渎为首的祈雨制度第110-112页
        4.3.3 岳镇官员的设置第112-113页
    4.4 本章结语第113-115页
第5章 唐宋五岳祭祀考论第115-148页
    5.1 唐代以岳渎为首的封爵制度及祀典下行第115-131页
        5.1.1 以岳渎为起点:唐代地方祠庙额爵制度简析第115-117页
        5.1.2 唐代朝廷祀典的下行第117-120页
        5.1.3 宋代额爵制度与“祀典”意义的变化第120-131页
    5.2 唐宋五岳礼遇及其地位第131-145页
        5.2.1 唐代五岳祝文的变动第131-134页
        5.2.2 唐玄宗重遣使致祭第134-139页
        5.2.3 忌讳私祷——以西岳为例第139-141页
        5.2.4 五岳之“高下”第141-145页
    5.3 本章结语第145-148页
第6章 唐宋五岳真君祠研究第148-178页
    6.1 五岳真君祠建立与发展第148-160页
        6.1.1 五岳真君祠的设立背景第148-152页
        6.1.2 五岳真君祠简况第152-156页
        6.1.3 宋代真君祠的发展第156-160页
    6.2 宋代开封的五岳观第160-172页
        6.2.1 百神所集在帝都:五岳观的修建第160-163页
        6.2.2 北宋皇帝与五岳观之关系第163-168页
        6.2.3 五岳观的演变第168-172页
    6.3 五岳信仰的下行:东岳行祠的普遍出现第172-177页
    6.4 本章结语第177-178页
第7章 经典与地理之间:以南岳、北岳移祀为中心第178-229页
    7.1 经学的胜利:论衡山南岳地位之成立第178-189页
        7.1.1 汉代“天柱”“霍山”为南岳第178-179页
        7.1.2 汉代经学的调适与持守第179-182页
        7.1.3 驳霍山为古南岳第182-184页
        7.1.4 中古经学的胜利:从汉武制度到以衡山为南岳第184-186页
        7.1.5 后世南岳文化纷争第186-187页
        7.1.6 经学遗义与五岳之变第187-189页
    7.2 北岳移祀补考第189-198页
        7.2.1 明代移祀论争第189-192页
        7.2.2 浑源北岳说的兴起第192-195页
        7.2.3 浑源北岳说源头蠡测第195-198页
    7.3 明清北岳移祀事件的知识背景第198-205页
        7.3.1 明代官方地理志与一般知识中的北岳第198-203页
        7.3.2 明代经典注疏对浑源北岳的接受第203-204页
        7.3.3 小结第204-205页
    7.4 再造传统:北岳文化变迁及其军事背景第205-229页
        7.4.1 北岳的军事功能第205-209页
        7.4.2 北岳信仰转移与晋冀北岳文化之争第209-214页
        7.4.3 山西北岳地域崇拜的出现及其军事意义第214-225页
        7.4.4 河北北岳信仰的衰落第225-227页
        7.4.5 小结第227-229页
第8章 结论第229-231页
附录“岳”“望”梳理三则第231-239页
参考文献第239-258页
致谢第258-26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6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416625,这篇论文共26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7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3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