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段共聚物偶联剂的ATRP合成及其对纳米氮化硅的表面改性研究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论文 ATRP论文 铜离子脱除论文 纳米Si_3N_4论文 表面改性论文
论文详情
利用偶联剂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是制备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嵌段共聚物由于分子量及序列结构可控,可以有效地控制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基体间的界面结构,从而改善纳米粒子的分散性,提高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本论文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设计合成了两种双亲性嵌段共聚物偶联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PMMA-b-PVTES)、聚丙烯腈-b-聚甲基丙烯酸锌(PAN-b-PZDMA),研究嵌段共聚物偶联剂的分子量和序列分布对纳米粒子分散性的影响规律。论文第二章通过ATRP方法成功合成得到了活性大分子引发剂PMMA-Br(PDI≤1.21)和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MMA71-b-PVTES5, Mn=8300, PDI=1.21; PMMA71-b-PVTES15,Mn=10222, PDI=1.35; PMMA71-b-PVTES24, Mn=11982,PDI=1.20;通过1H-NMR、13C-NMR、29Si-NMR、FT-IR、GPC等确认了聚合物结构;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分析证明了ATRP的反应特征——引发剂末端基团碎片的存在;通过TGA表征了大分子引发剂PMMA-Br和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MMA71-b-PVTES24的热性质,TGA分析得到的嵌段共聚物的两嵌段比例和GPC结果相吻合。不同嵌段比例偶联剂的DSC曲线说明,随着PVTES段比例的增加,PVTE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降低,PMM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升高趋势,嵌段共聚物偶联剂的两嵌段的微观相分离程度增加,嵌段共聚物PMMA71-b-PVTES11(Tg=31℃)和PMMA71-b-PVTES24(Tg=29℃)有明显的PVTES玻璃化转变温度。论文第三章以ATRP法合成得到了活性大分子引发剂PAN-Br和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AN138-b-PZDMA, PAN138-b-PZDMA5, PAN138-b-PZDMA11,其分子结构利用FT-IR、1H-NMR进行了表征。DSC、TGA分析表明: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AN-b-PZDMA的热稳定性优于大分子引发剂PAN-Br;嵌段聚合物PAN-b-PZDMA玻璃化温度随着PZDMA比例的增加而提高;黏度法测试分子量所得嵌段比例与TGA计算结果以及反应投料比例均吻合。ATRP反应的最大缺点是催化体系的金属盐用量较大,且在体系中难以脱除而影响聚合物的性能。在论文第四章中,我们研究比较了几种常见的ATRP体系铜离子的脱除方法(中性氧化铝柱法、EDTA络合法、溶解沉淀法)的特点,并提出一种新的砂芯漏斗法脱除铜离子。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表征证实通过砂芯漏斗法脱除铜离子,聚合物体系中铜离子质量分数可降低至2×10-5,除铜率高达99.90%。并且砂芯漏斗法脱除铜离子所消耗的溶剂用量,只有溶解沉淀法(3次)溶剂用量的1/3,成本较低,工艺简单,值得ATRP工业化生产的借鉴。论文第五章优化了纳米氮化硅改性前的预处理条件,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及嵌段比例的两种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MMA-b-PVTES、PAN-b-PZDMA对纳米氮化硅的表面改性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对纳米氮化硅在160℃下加热预处理2小时后,其表层有机物含量最低,表层的-OH和-NH2含量较高,有利于偶联剂在其表面产生化学键合。对嵌段共聚物偶联剂改性后的纳米氮化硅进行了沉降实验、接触角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透射电镜等表征。研究发现,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MMA-b-PVTES在75℃氯仿溶剂中改性纳米氮化硅,其最佳嵌段比例为PMMA71-b-PVTES24,偶联剂最佳用量为纳米氮化硅质量的10wt%。偶联剂PMMA71-b-PVTES24的利用效率达到53%,其中化学修饰的比例为37%。纳米氮化硅在水中的接触角从未改性时的11.6。增加到63.1°,疏水性显著提高,在乙酸乙酯溶剂中获得较好的分散性,透射电镜表征表明,用偶联剂PMMA71-b-PVTES24改性后的纳米粉体在乙酸乙酯中的团聚半径明显降低;偶联剂PAN-b-PZDMA在乙醇溶剂中改性纳米氮化硅,其最佳嵌段比例为PAN138-b-PZDMA5,偶联剂的最佳用量为9wt%,最佳改性温度为85℃。TGA分析显示偶联剂PAN138-b-PZDMA5利用率为59%,其中化学修饰比例占54%。改性后的纳米氮化硅在水中的接触角增加为51.9°,疏水性明显增加,在乙酸乙酯中分散性良好。透射电镜表征表明,用偶联剂PAN138-b-PZDMA5改性后的纳米氮化硅在乙酸乙酯中的团聚半径有一定程度降低。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纳米粉体表面改性第11-13页
        1.1.1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第11页
        1.1.2 纳米粉体表面改性方法第11-13页
    1.2 偶联剂的合成及应用第13-16页
        1.2.1 偶联剂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1.2.2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的活性聚合第14-16页
    1.3 共聚物偶联剂改性纳米粉体机理第16-17页
    1.4 本论文主要设计思想与研究内容第17-20页
        1.4.1 设计思想第17-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20页
    参考文献第20-23页
第二章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MMA-b-PVTES的合成及表征第23-38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26页
        2.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4页
        2.2.2 原料的精制第24-25页
        2.2.3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MMA-b-PVTES的ATRP法合成第25-26页
        2.2.4 测试表征第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35页
        2.3.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 MS)第26-27页
        2.3.2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第27-29页
        2.3.3 红外分析第29-30页
        2.3.4 ~1H-NMR,~(13)C-NMR,~(29)Si-NMR分析第30-32页
        2.3.5 热重分析(TGA)第32-34页
        2.3.6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34-35页
    2.4 结论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第三章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AN-b-PZDMA的合成及表征第38-58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实验部分第39-42页
        3.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9页
        3.2.2 原料的精制第39-40页
        3.2.3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AN-b-PZDMA的合成第40-41页
        3.2.4 测试表征第41-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55页
        3.3.1 二甲基丙烯酸锌(ZDMA)的表征第42-43页
            3.3.1.1 二甲基丙烯酸锌(ZDMA)的红外表征第42页
            3.3.1.2 二甲基丙烯酸锌(ZDMA)的~1H-NMR表征第42-43页
        3.3.2 大分子引发剂PAN-Br的表征第43-48页
            3.3.2.1 乌氏黏度法计算大分子引发剂PAN-Br分子量第43-46页
            3.3.2.2 大分子引发剂PAN-Br红外表征第46-47页
            3.3.2.3 大分子引发剂PAN-Br的~1H-NMR表征第47-48页
        3.3.3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的表征第48-51页
            3.3.3.1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分子量的表征第48-50页
            3.3.3.2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的红外表征第50-51页
        3.3.4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的热性质研究第51-55页
            3.3.4.1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的热重分析(TGA)第51-53页
            3.3.4.2 嵌段共聚物PAN-b-PZDMA的差示扫描量热(DSC)第53-55页
    3.4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第四章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体系中铜离子的去除第58-66页
    4.1 引言第58-59页
    4.2 实验部分第59-60页
        4.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9页
        4.2.2 ATRP法合成PMMA-Br第59页
        4.2.3 铜离子脱除第59-60页
        4.2.4 测试与表征第6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0-63页
        4.3.1 聚合物中铜质量分数(w%)、除铜率(s%)、回收产率(y%)的计算第60-61页
        4.3.2 不同的脱除铜离子方法比较第61-63页
            4.3.2.1 溶解沉淀法第61页
            4.3.2.2 EDTA络合萃取法第61-62页
            4.3.2.3 中性氧化铝柱法第62页
            4.3.2.4 砂芯过滤法第62-63页
    4.4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第五章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对纳米氮化硅的表面改性第66-85页
    5.1 引言第66-68页
        5.1.1 氮化硅材料的优异性能第66-67页
        5.1.2 纳米氮化硅的表面结构第67页
        5.1.3 纳米氮化硅的改性第67-68页
    5.2 实验部分第68-70页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68页
        5.2.2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包覆改性纳米Si_3N_4粉体第68-69页
        5.2.3 测试表征第69-7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0-82页
        5.3.1 纳米氮化硅预处理分析第70-72页
        5.3.2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MMA-b-PVTES对纳米氮化硅的表面改性第72-77页
            5.3.2.1 沉降实验分析第72-74页
            5.3.2.2 红外分析第74-75页
            5.3.2.3 热重分析第75-76页
            5.3.2.4 接触角测试第76页
            5.3.2.5 透射电镜(TEM)表征第76-77页
        5.3.3 嵌段共聚物偶联剂PAN-b-PZDMA对纳米氮化硅的表面改性第77-82页
            5.3.3.1 沉降实验分析第77-79页
            5.3.3.2 红外分析第79-80页
            5.3.3.3 热重分析第80-81页
            5.3.3.4 接触角分析第81页
            5.3.3.5 透射电镜(TEM)表征第81-82页
    5.4 结论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5页
第六章 总结第85-88页
致谢第88-9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7624,这篇论文共9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