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53(Fe)@RGO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论文 钠离子电池论文 MIL-53Fe论文
论文详情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43页
    1.1 背景介绍第14-15页
    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及工作原理第15-17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第15-16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6-17页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7-24页
    1.4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4-30页
    1.5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的研究情况第30-36页
        1.5.1 MOFs材料的结构与特点第30-31页
        1.5.2 MOFs材料的合成方法第31-32页
        1.5.3 MOFs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情况第32-36页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及内容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3页
第二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第43-53页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第43-44页
    2.2 实验电池组装第44-45页
    2.3 材料的表征技术第45-49页
        2.3.1 X射线衍射技术第45页
        2.3.2 热重分析技术第45-46页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46页
        2.3.4 拉曼光谱技术第46-47页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47页
        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第47-48页
        2.3.7 氮气吸脱附法第48-49页
    2.4 材料的电化性能测试第49-51页
        2.4.1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第49页
        2.4.2 循环伏安技术第49页
        2.4.3 交流阻抗谱技术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第三章 MIL-53(Fe)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第53-71页
    3.1 前言第53-54页
    3.2 MIL-53(Fe)及Li_2BDC、Na_2BDC的制备第54-55页
        3.2.1 Li_2BDC的合成第54页
        3.2.2 Na_2BDC的合成第54页
        3.2.3 MIL-53(Fe)的合成第54-55页
    3.3 MIL-53(Fe)及Li_2BDC、Na_2BDC的表征第55-58页
    3.4 MIL-53(Fe)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第58-63页
    3.5 MIL-53(Fe)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应用第63-67页
    3.6 本章总结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第四章 MIL-53(Fe)@RGO复合材料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第71-95页
    4.1 前言第71页
    4.2 MIL-53(Fe)@RGO的合成第71-73页
        4.2.1 氧化石墨烯(GO)合成第71-72页
        4.2.2 还原石墨烯(RGO)合成第72页
        4.2.3 不同RGO含量的MIL-53(Fe)@RGO合成第72-73页
    4.3 MIL-53(Fe)@RGO的表征第73-78页
    4.4 MIL-53(Fe)@RG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第78-86页
    4.5 MIL-53(Fe)@RGO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第86-92页
    4.6 本章总结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9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5.1 本文主要结论第95-96页
    5.2 后续研究方向第96-97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638224,这篇论文共9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9.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9.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