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研究

大脑中动脉论文 动脉粥样硬化论文 核磁共振成像论文 经颅多普勒超声论文 血管成形术论文 支架植入术论
论文详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CAS)是全世界范围内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卒中风险的重要预测因素包括动脉狭窄程度和动脉管壁特征。我们对ICAS的传统理解是基于动脉狭窄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方面的评价。颅内动脉狭窄的传统检查方法主要有: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等,这些方法仅能显示动脉管腔,而无法提供管壁结构信息。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研究发现,动脉管壁和斑块特征也是引起缺血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对ICAS既要评价动脉管腔,也要关注管壁结构,这样才能确定卒中风险和调整治疗方案。应用MRI评估动脉管壁和斑块越来越受关注。颈动脉研究显示,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R MRI)识别的斑块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然而,颅内动脉管径较小,血管位置较深,管壁成像很有挑战性,早期用于冠状动脉和颈动脉管壁成像的1.5-T HR MRI技术,在颅内动脉管壁评价中由于成像质量不佳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高场强MR设备具有较高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有助于观察颅内动脉管壁结构。3.0-TMR设备在颅内动脉管壁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多。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3.0-T多序列对比增强HR MRI技术,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粥样硬化斑块和管壁进行评价分析,进一步明确ICAS斑块和管壁特征,以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本研究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有症状和无症状MCA狭窄斑块特征的HR MRI对比研究目的:应用3.0-T多序列对比增强HR MRI技术,对比有症状和无症状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斑块特征。方法:选择32例有症状、14例无症状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3.0-T多序列对比增强HR MRI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MCA斑块特征。结果:两组患者管腔面积(lumen area, LA)没有显著差异(2.94±0.72mm2vs3.16±0.86mm2, P=0.355)。但是有症状MCA狭窄组的血管面积(vessel area, VA)和管壁面积(wall area, WA)明显大于无症状组(19.30±1.14mm2vs18.09±1.41mm2,P=0.003;16.37±1.14mm2vs14.93±1.46mm2, P=0.001)。与无症状组相比,注射对比剂后斑块强化明显更多见于有症状组(84.4%vs35.7%,P=0.003)。结论:HR MRI可显示有症状和无症状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不同管壁特征。有症状MCA狭窄在HR MRI上显示具有更大的血管面积和管壁面积,更多见斑块强化。HR MRI可作为MCA粥样硬化性狭窄卒中风险分层的有用工具。第二部分有症状MCA狭窄的正性重构与微栓子信号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有症状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正性重构(positive remodeling, PR)与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s, MESs)的关系。方法:选择36例有症状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使用TCD进行MESs监测,应用3.0-T HRMRI技术采集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 PdWI)。分析管腔最狭窄处血管管壁的重构模式、斑块形态及其与MESs数据的相关性。结果:36例有症状MCA狭窄,其中16例(44.4%)MCA最狭窄处表现为PR。PR组的VA和WA明显大于非PR组(19.97±1.42mm2vs18.23±1.23mm2,P<0.0001;16.93±1.47mm2vs14.93±1.52mm2, P<0.0001)。与非PR组相比,MESs明显更多见于PR组(62.5%vs15.0%,P=0.003)。结论:存在PR病变的有症状MCA狭窄更多见MESs,提示可能更容易发生栓子脱落。第三部分MCA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管壁特征变化的HR MRI研究目的:应用3.0-T HR MRI技术,探讨颅内动脉介入治疗对MCA狭窄管壁和斑块特征的影响。方法:对5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有症状MCA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单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或支架植入术治疗。应用3.0-T HR MRI技术比较了介入治疗前后MCA管壁和斑块特征的变化。结果:应用HR MRI能清晰识别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MCA斑块和管壁的特征。2例单纯PTA后可见MCA斑块形态的变化,其中1例术前HR MRI上没有明显强化的斑块,术后出现明显强化,1年后再次复查时强化消失。3例支架植入术后HR MRI上斑块消失,仅见管壁增厚。结论:PTA可改变MCA管壁结构,可能使斑块变得不稳定;Wingspan支架在恢复MCA管腔直径方面比单纯PTA更有优势;3.0-T HR MRI可清晰显示MCA介入手术前后管壁和斑块特征的变化,应用该技术评估介入手术对颅内动脉管壁结构的影响具有可行性。
前言第4-6页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6-18页
第2章 文献综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HR MRI研究进展第18-27页
    2.1 HR MRI场强和设备要求第19-20页
    2.2 HR MRI常用序列第20-21页
    2.3 HR MRI评估斑块成分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第21-24页
    2.4 HR MRI上斑块形态学与稳定性的关系第24-25页
    2.5 HR MRI临床应用的局限性第25页
    2.6 展望第25-27页
第3章 MCA粥样硬化斑块的HR MRI研究第27-66页
    3.1 有症状和无症状MCA狭窄斑块特征的HR MRI对比研究第27-42页
        3.1.1 资料与方法第27-30页
        3.1.2 结果第30-37页
        3.1.3 讨论第37-41页
        3.1.4 小结第41-42页
    3.2 有症状MCA狭窄的正性重构与微栓子信号关系的研究第42-50页
        3.2.1 资料与方法第42-44页
        3.2.2 结果第44-47页
        3.2.3 讨论第47-49页
        3.2.4 小结第49-50页
    3.3 MCA狭窄介入治疗前后管壁特征变化的HR MRI研究第50-66页
        3.3.1 资料与方法第50-51页
        3.3.2 结果第51-63页
        3.3.3 讨论第63-65页
        3.3.4 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结论第66-68页
    4.1 结论第66页
    4.2 研究特色与创新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84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4-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2023,这篇论文共8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5.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