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羽毛球专业运动员后场正手击高远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论文 后场正手高远球论文
论文详情
目的:本研究对被测的5名大学生羽毛球专业运动员后场正手高远球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其目的在于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方法和理论知识,分析被测对象在移动取位、引拍阶段和挥拍击球阶段人体相关环节指标和参数,揭示羽毛球后场正手高远球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为运动员改进动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运动水平提供有关技术支持。方法:本研究用两台SONY1080i高清常速摄像机,拍摄频率50HZ,拍摄对象为5名大学生专业羽毛球运动员(均右手持拍)的模拟比赛,选取运动员从中心位置判断起动、移动取位、引拍、挥拍击球、击球后随挥拍回到中心位置为研究动作录像,采用美国Ariel分析系统进行解析。结果:本文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对后场正手高远球动作技术的三维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移动取位阶段移动的时间均值为0.916s,左右足移动距离为1.775m、2.177m,左右足移动的速度分别为1.954m/s、2.366m/s。移动取位击球前的准备姿势时刻肩、肘、腕角度均值分别为64.813°、57.703°、157.799°;左右髋角分别为165.33°与154.239°、左右膝角分别为143.506°与105.646°。2、引拍阶段肩关节角度依次增大、肘关节角度由大变小再变大、腕关节角度变化比较小。下肢左髋关节角度大于右髋关节角度,左髋减小,右髋变化比较小,左膝关节大于右膝关节,左右膝角度都在变大。躯干扭转角度龚驰、牛梦楠、田伟正、余乐、张宝军分别为:12.641°、18.467°、25.685°、13.529°、7.789°。3、挥拍阶段五名运动员挥拍的时间均值为0.0064s、距离1.684m、速度26.747m/s:右侧上肢各环节最大速度的顺序为肩——肘——腕——手——球拍,五名受试者躯干扭转角度分别为2.857°、8.670°、2.236°、4.813°、0.707°。4、击球时刻上肢肩、肘、腕关节角度均值分别为103.825、147.534、161.207:下肢左右髋、膝、踝关节角度均值分别为:153.728°与158.005°;108.628°与130.919°;92.832°与86.202°。结论通过对5名大学生羽毛球专业运动员后场正手高远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4.1移动取位阶段5名受试者都采用后交叉三步移动步法,在击球前的准备姿势保持较好,但身体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幅度较大,不够稳定。4.2引拍阶段5名大学生运动员回环引拍符合“超越器械”原理,但持拍臂向水平内收、旋外不过,引拍不是特别的充分。引拍阶段躯干平均扭转角度为15.622°最大扭转角25.685°,形成“右肩在后,右髋在前”的躯干扭转姿势,有利于提高挥拍击球的力量和速度。4.3挥拍击球阶段5名受试者上肢各环节上依次加速,右侧上肢各环节速度由小变大的顺序为右肩——上臂——前臂——右手——球拍,在球拍触球时刻球拍的速度均值为26.747m/s,最大速度为32.949m/s。击球动作技术符合“鞭打原理”。挥拍击球阶段躯干扭转角最大8.67°,最小0.707°,扭转角度比较小,不能很好的利用腰腹的力。在挥拍击球后5名运动员躯干形成了“右肩在前,右髋在后”扭转姿势,有利于回动。4.4挥拍击球阶段下肢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小,蹬地伸膝送髋不够,不能将下肢做功所得到的力传递到持拍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前言第9-16页
    1.1 选题依据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1.3 研究任务第10页
    1.4 文献综述第10-16页
        1.4.1 相关概念第10-11页
        1.4.2 相关项目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第11-12页
        1.4.3 羽毛球技术动作的相关理论研究第12-14页
        1.4.4 羽毛球技术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第14-16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6-19页
    2.1 研究对象第16页
    2.2 研究方法第16-19页
        2.2.1 文献资料法第16页
        2.2.2 调查访问法第16-17页
        2.2.3 运动学研究方法第17-18页
        2.2.4 数理统计第18-19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9-45页
    3.1 动作阶段的划分与特征画面的定义第20-22页
        3.1.1 划分动作阶段第20-21页
        3.1.2 特征画面的定义第21页
        3.1.3 研究内容的确定及所涉及的参数第21-22页
    3.2 移动取位阶段第22-26页
        3.2.1 移动取位移动距离、时间、速度特征第23页
        3.2.2 移动取位准备击球姿势时刻身体各关节角度特征第23-24页
        3.2.3 重心特征分析第24-26页
    3.3 引拍阶段第26-34页
        3.3.1 引拍阶段右肩、右肘、右腕角度特征第27-30页
        3.3.2 引拍阶段髋、膝、踝关节角度特征第30-31页
        3.3.3 引拍阶段躯干扭转角度变化第31-33页
        3.3.4 引拍阶段引拍到最低点时刻身体各环节运动学特征第33-34页
    3.4 挥拍击球阶段第34-45页
        3.4.1 挥拍击球阶段特征分析第35页
        3.4.2 上肢各关节速度特征第35-37页
        3.4.3 上肢各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第37-40页
        3.4.4 下肢各关节角度变化特征第40-42页
        3.4.5 球拍触球时刻身体各关节速度运动学特征第42-43页
        3.4.6 球拍触球时刻身体各关节角度运动学特征第43页
        3.4.7 躯干扭转和向前位移动特征第43-45页
4 结论第45-46页
5 建议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50页
附表第5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298023,这篇论文共5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