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型手机短信的语篇研究

互文性论文 手机短信论文 篇章论文
论文详情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青睐,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角度来进行语篇研究的则较少。“互文性”是来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由法国符号学家和文艺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首创。它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互文辞格,主要是指文本中渗透、交织、夹杂了其他文本的话语现象。“互文性”理论自的进入国内语言学界以来,一直较广泛地应用于外语文本的具体分析,而忽略了汉语文本。实际上,汉语重语义、轻形式的特点使其具有突出的互文性特征,因此,本论文选取手机短信这种相对封闭的文本作为汉语文本互文性特征分析的代表,希望推动“互文性”理论在汉语语言学界的研究。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手机短信的研究成果、“互文性”理论的研究现状、“互文性”之于手机短信的研究情况。同时还阐明了选题的研究意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对“互文”型手机短信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如下划分:以词或短语为“互文”表现形式的短信、以分句或系列分句为“互文”表现形式的短信、以篇章为“互文”表现形式的短信、以语码转换为“互文”表现形式的短信。第三章运用语用学理论探讨了“互文”型手机短信的生成机制,从语言运用的层面对“互文”型短信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首先对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进行了概述,进而运用图式理论分析了“互文”型手机短信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并通过解析互文短信的结构图式确定了部分互文短信的篇章类型。第五章对183条“互文”型手机短信中的互文本语体成分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科学统计,并分析了互文本不同语体成分出现频率差异的原因。第六章从某些“互文”型手机短信格调不高、形式牵强生硬两方面着手,说明了“互文”型手机短信也需要规范。第七章是本文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互文”型手机短信表现形式丰富,通过违背各项语用原则达到特定的表达效果;互文短信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式,图式融合是互文短信的特征;互文本对短信篇章的渗透力存在较明显的强弱差异,这与手机短信的传播工具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互文短信也需要规范。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手机短信和"互文性"相关问题研究概述第10-17页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18-19页
2 "互文"型手机短信的表现形式第19-30页
    2.1 以词或短语为"互文"表现形式的短信第19-20页
    2.2 以分句或系列分句为"互文"表现形式的短信第20-26页
    2.3 以篇章为"互文"表现形式的短信第26-28页
    2.4 以语码转换为关联的"互文"型手机短信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 "互文"型手机短信的语用研究第30-43页
    3.1 预设与"互文"型手机短信第30-33页
    3.2 合作原则与"互文"型手机短信第33-37页
    3.3 面子理论和"互文"型手机短信第37-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3页
4 "互文"型手机短信的图式探析第43-54页
    4.1 图式理论概述第43-45页
    4.2 图式与篇章类型第45-48页
    4.3 "互文"型手机短信的图式分析第48-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5 "互文"型手机短信中互文本语体成分的量化研究第54-66页
    5.1 互文本的语体成分在互文短信中的频率统计第54-60页
    5.2 互文本不同语体成分出现频率差异的原因第60-66页
6 "互文"型手机短信的规范化第66-71页
    6.1 内容低俗第66-69页
    6.2 短信形式牵强生硬第69-70页
    6.3 本章小结第70-71页
7 结论第71-74页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第71-73页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附录第77-78页
后记第78-8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971522,这篇论文共8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