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表面改性与应用研究

锂离子电池论文 正极材料论文 磷酸钒锂论文 表面改性论文
论文详情
NASICON结构的Li3V2(PO4)3具有原料丰富、安全性好、电压平台高和热稳定性优良等特点,被认为是极有潜力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其自身电子电导率极低,这严重制约了Li3V2(PO4)3在高功率动力电池方面的应用。目前,碳包覆是提高Li3V2(PO4)3电子电导率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然而Li3V2(PO4)3/C的电化学性能仍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为了满足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我们在Li3V2(PO4)3/C的基础上,在表面碳层中引入适量的离子导体Ru O2,弥散分布在碳层中的Ru O2不仅能提供锂离子传输的通道,还能在磷酸钒锂材料表面形成更致密的“保护膜”,从而阻止了活性物质和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此外,我们又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在Li3V2(PO4)3/C表面原位生长了高导电性的碳纳米纤维(CNFs)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当催化剂含量适宜时,原位生长的CNFs不仅具有分散度高,导电性强等优点,其独特的结构还能显著提高Li3V2(PO4)3/C材料颗粒间的远程电子电导率,有效抑制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使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随后,为全面深入地了解Li3V2(PO4)3的应用价值,我们成功地组装了一种新型的、高安全性的钛酸锂电池体系Li4Ti5O12/Li3V2(PO4)3,通过调整该体系的容量配比和电压区间等参数,获得了较好的电化学性能。最后,我们探讨了Li3V2(PO4)3/C作为水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可行性,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的Li3V2(PO4)3/C为正极材料,商用活性炭为负极材料,通过调控电解液所处氛围、电解液浓度、工作电压窗口和电解液的种类等参数,获得了较好的电化学性能。本文不仅为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还对其在有机和水系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内容提要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6-51页
    1.1 前言第16页
    1.2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16-19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史第16-17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7页
        1.2.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17-19页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9-20页
        1.3.1 正极材料的特点第19页
        1.3.2 正极材料的分类第19-20页
    1.4 聚阴离子(Polyanion)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0-27页
        1.4.1 磷酸盐正极材料第20-24页
        1.4.2 硅酸盐正极材料第24-26页
        1.4.3 硫酸盐正极材料第26-27页
    1.5 磷酸钒锂的研究进展第27-36页
        1.5.1 磷酸钒锂的合成方法第27-31页
        1.5.2 磷酸钒锂的改性研究第31-36页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内容第36-39页
    参考文献第39-51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测试方法第51-59页
    2.1 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第51-52页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52-53页
    2.3 材料的表征第53-56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第53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53-54页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54页
        2.3.4 Raman光谱分析第54-55页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55页
        2.3.6 热重分析第55页
        2.3.7 CHN元素分析第55-56页
    2.4 材料的电化学与热稳定性测试第56-59页
        2.4.1 电极的制备及扣式电池的组装第56-57页
        2.4.2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57页
        2.4.3 循环伏安测试第57页
        2.4.4 电化学阻抗测试第57-58页
        2.4.5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第58-59页
第3章 二氧化钌/碳包覆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质研究第59-76页
    3.1 前言第59页
    3.2 实验部分第59-61页
        3.2.1 材料的合成第59-60页
        3.2.2 材料的表征第60页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60-6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1-72页
        3.3.1 热重分析第61页
        3.3.2 X射线衍射分析第61-62页
        3.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62-63页
        3.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63-65页
        3.3.5 Raman光谱分析第65-66页
        3.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66页
        3.3.7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66-69页
        3.3.8 循环伏安测试第69-71页
        3.3.9 电化学阻抗测试第71-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第4章 原位碳纳米纤维复合对碳包覆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质的影响第76-92页
    4.1 前言第76页
    4.2 实验部分第76-77页
        4.2.1 材料的合成第76-77页
        4.2.2 材料的表征第77页
        4.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7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7-88页
        4.3.1 碳含量分析第77-78页
        4.3.2 X射线衍射分析第78-79页
        4.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79页
        4.3.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79-82页
        4.3.5 Raman光谱分析第82-83页
        4.3.6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83-86页
        4.3.7 循环伏安测试第86页
        4.3.8 电化学阻抗测试第86-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第5章 钛酸锂/磷酸钒锂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质研究第92-108页
    5.1 前言第92页
    5.2 实验部分第92-93页
        5.2.1 全电池的组装第92页
        5.2.2 材料的表征第92-93页
        5.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3-103页
        5.3.1 X射线衍射分析第93-94页
        5.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94页
        5.3.3 正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4-97页
        5.3.4 全电池体系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7-99页
        5.3.5 正负极材料循环伏安测试第99-100页
        5.3.6 全电池体系循环伏安测试第100-101页
        5.3.7 电化学阻抗测试第101-102页
        5.3.8 热稳定性测试第102-103页
    5.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第6章 水系磷酸钒锂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质研究第108-122页
    6.1 前言第108页
    6.2 实验部分第108-110页
        6.2.1 电极的制备与实验装置第108-109页
        6.2.2 材料的表征第109页
        6.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109-11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0-118页
        6.3.1 电极材料选择的基本考虑第110-111页
        6.3.2 X射线衍射分析第111页
        6.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111-112页
        6.3.4 有氧/无氧环境对Li_3V_2(PO_4)_3 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112-113页
        6.3.5 电压区间对Li_3V_2(PO_4)_3 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113-114页
        6.3.6 电解液浓度对Li_3V_2(PO_4)_3 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114-116页
        6.3.7 不同种类电解液对Li_3V_2(PO_4)_3 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116-118页
    6.4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2-124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24-126页
致谢第12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937922,这篇论文共12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7.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