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蝗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与直翅目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分析

直翅目论文 蝗总科论文 线粒体基因组论文 比较基因组学论文
论文详情
采用L-PCR结合二次嵌套PCR技术对蝗总科的3种蝗虫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永登短鼻蝗(Filchnerella yongdengensis)和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测定、拼接和注释,比较分析了这3种蝗虫以及NCBI中已收录的、本研究小组其他成员所测定的共计58种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了这些线粒体基因组22种tRNA和2种rRNA的通用二级结构模型。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所测得的3种蝗虫的线粒体基因组长度分别为东亚飞蝗15895bp、中华蚱蜢15599bp和永登短鼻蝗15674bp。它们均具有典型的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组成:13种蛋白质编码基因、22种tRNA编码基因以及2种rRNA编码基因。3种蝗虫与已报道蝗亚目昆虫拥有相同的基因次序,相较于已发表的螽亚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其trnK和trnD发生了转位,这一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序特征有可能是蝗亚目昆虫特有特征。(2)中华蚱蜢和永登短鼻蝗线粒体基因组的cox1都是非常规的ATN起始密码子。而3种蝗虫线粒体基因组均有不完全的终止密码子T或TA,特别是在nad5基因中。同义密码子的使用与密码子第三位点的碱基组成紧密相关,而与基因组所编码的tRNA反密码子匹配情况关系不大,通常,密码子第三位点为A/T的密码子使用频次高于G/C的密码子。(3)3种蝗虫线粒体基因组的tRNA二级结构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碱基错配,且均以G-U弱配对为主。tRNA基因的保守程度与与其相关的密码子使用频率无关,但是与其所在的编码链有关,J-链编码的tRNA要比N-链编码的tRNA保守。通过借鉴其他发表的rRNA二级结构,并与其他直翅目昆虫rRNA一级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得到这3种蝗虫12S rRNA和16S rRNA二级结构。(4)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从疑钩额螽的14971bp到Physemacris variolosa的17004bp之间变化,平均值是15684±265bp。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平均长度为11154±37bp,密码子数平均值为3718+12;22个tRNA基因总平均长度1447±7bp;2个rRNA基因总平均长度为2098±14bp,A+T丰富区的平均长度为835±278bp。(5)直翅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A+T%含量平均值为73.42%+2.45。螽亚目昆虫的A+T%要比蝗亚目的低。直翅目昆虫中A+T碱基含量最高的区域是A+T丰富区(平均值为80.9%)以及PCG的第三位点(84.8%),蛋白质编码基因第二位点最低(平均值为65.59%)。(6)从构建的58种直翅目昆虫的22种tRNA的通用二级结构模型上看出,除了trnS (agn),所有tRNAs序列都能够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由J-链编码的tRNA通常更保守,具有更多的保守位点。而A、T碱基含量以及密码子使用频率对于tRNA序列的保守性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7)从构建的58种直翅目昆虫的12S rRNA的通用二级结构模型上看出,蝗虫的12S rRNA由四个结构域(即结构域Ⅰ、Ⅱ、Ⅲ和Ⅳ)的28个螺旋构成。(8)从构建的58种直翅目昆虫的16S rRNA的通用二级结构模型上看出,16S rRNA由5个结构域(分别标记为Ⅰ、Ⅱ、Ⅳ、Ⅴ和Ⅵ),缺结构域Ⅲ。蝗虫的结构域Ⅰ简化了很多,只剩下5个螺旋,并且变异很大。(9)从58种直翅目昆虫的A+T丰富区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昆虫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序列结构参与线粒体基因组的复制起始调控。在所有蝗亚目、蟋蟀科和蝼蛄科昆虫A+T丰富区的中间偏’rnI基因的区域中都能形成一个约16bp左右的茎环结构,除了基部的三个碱基对外发生补偿性突变外,其他的螺旋对都非常保守,在茎环结构的5’端相邻区域有’TATA’基序,3’端有‘G(A)nT’基序。在螽亚目的其他昆虫中,在H-链靠近rrnS处超过17bp的T-簇,在T-簇的两端分别有一个嘌呤。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部分 前言第9-29页
    1 比较基因组学第9-15页
        1.1 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9-11页
        1.2 比较基因组学的应用第11-14页
        1.3 比较基因组学中的一些问题第14-15页
    2 线粒体基因组第15-23页
        2.1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第15页
        2.2 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偏向性第15-16页
        2.3 线粒体基因组各基因组分第16-21页
        2.4 线粒体基因顺序第21-23页
    3 研究分类单元及物种第23-27页
        3.1 直翅目昆虫简介第23-26页
        3.2 研究物种介绍第26-27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9页
第2部分 材料与方法第29-44页
    1 实验材料第29-32页
        1.1 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鉴定第29页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29-32页
    2 实验方法第32-34页
        2.1 总DNA模板的准备第32-33页
        2.2 PCR扩增第33-34页
        2.3 测序第34页
    3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第34-39页
        3.1 测序结果的采集与保存第34页
        3.2 序列片段拼接与组装第34-35页
        3.3 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基因定位与注释第35页
        3.4 线粒体基因组基因组成情况的分析第35页
        3.5 RNA二级结构及A+T丰富区茎环结构的预测第35-39页
    4 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第39-44页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4-90页
    1 实验结果第44-46页
        1.1 基因组总DNA提取结果第44-45页
        1.2 长PCR扩增和纯化结果第45页
        1.3 Sub-PCR产物直接测序或克隆测序结果第45-46页
    2 东亚飞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第46-56页
        2.1 线粒体基因组组织结构第46-51页
        2.2 蛋白质编码基因第51-52页
        2.3 tRNA基因第52-55页
        2.4 rRNA基因第55页
        2.5 A+T丰富区第55-56页
    3 中华蚱蜢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第56-62页
        3.1 线粒体基因组组织结构第56-59页
        3.2 蛋白质编码基因第59-61页
        3.3 tRNA基因第61页
        3.4 rRNA基因第61页
        3.5 A+T丰富区第61-62页
    4 永登短鼻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第62-67页
        4.1 线粒体基因组组织结构第62-65页
        4.2 蛋白质编码基因第65-66页
        4.3 tRNA基因第66页
        4.4 rRNA基因第66-67页
        4.5 A+T丰富区第67页
    5 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研究第67-90页
        5.1 线粒体基因组组织结构的比较第67-69页
        5.2 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特征的比较第69-74页
        5.3 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比较第74-75页
        5.4 tRNA二级结构的比较第75-79页
        5.5 rRNA二级结构的比较第79-84页
        5.6 A+T丰富区的比较第84-90页
第4部分 结论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13页
附录第113-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0321,这篇论文共13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9.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6.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