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力活动监测中运动传感器能耗预测方程的建立与应用

运动传感器论文 加速度计论文 计步器论文 体力活动论文 能耗预测方程论文 大学生论文 体质论文 定向
论文详情
研究目的建立准确性高的加速度计能耗预测方程,探索便捷、准确的体力活动监测方法;建立以计步器数据为自变量的体力活动量预测方程,拓展计步器在体力活动监测中的功能;用计步器客观调查大学生体力活动状况、分析体力活动与大学生体质的关系;采用三轴加速度计监测校园短距离定向的运动负荷。研究方法1受试者为80名非体育专业学生,随机划分为实验组(n=60)和验证组(n=20)。受试者同步佩戴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K4b~2气体代谢分析仪和polar表进行体力活动。实验组进行静坐、看书、收拾书桌、扫地、慢走(4km/h)、快走(6km/h)和慢跑(8km/h)共7项体力活动。以间接测热(IC)法为标准,根据7项活动的数据分别以垂直轴记数(ACz)、三轴综合记数(VM)和心率净增量(HRnet)为自变量建立能耗预测群体方程,以VM和HRnet为自变量建立联合分段方程,并建立3METs、6METs所对应的加速度记数(AC)切点。验证组先进行静坐、使用电脑、擦桌子、拖地、慢走(4km/h)、快走(自定速度)和跑步(自定速度)共7项体力活动,几天后再次进行连续4h的体力活动监测,4h内各项体力活动所占比例与日常生活中各项体力活动所占比例基本一致。以验证组7项体力活动和4h体力活动的能耗数据验证其它学者及本研究所建群体方程及AC切点的准确性。以验证组7项体力活动建立个体VM能耗预测方程和个体VM-HR能耗预测分段方程,以4h体力活动的数据验证个体方程的准确性。2将上述同一批受试者重新随机划分为实验组(n=60)和验证组(n=20),以GT3X加速度计和Omron HJ-113计步器同步监测实验组3~4天、验证组7天的体力活动,并使用调查问卷记录受试者骑车、上楼梯、洗澡等可能被运动传感器低估能耗的活动时间。根据上述实验中7项体力活动的数据建立个体VM能耗预测方程,以此计算各强度体力活动的能耗和时间。分析实验组计步器数据与体力活动量的关系,以计步器数据为自变量建立体力活动量预测方程,以验证组的数据检验方程的效度。3以Omron HJ-113计步器为主要工具调查302名大学生1周的体力活动情况,以调查问卷记录骑车、上楼梯、洗澡等可能被计步器低估能耗的活动时间。根据计步器数据计算大学生体力活动量,分析骑车等活动中计步器可能低估的能耗并对计步器所推算的体力活动量加以校正。对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实验、握力和立定跳远。统计分析步行量、步行时间、体力活动量与大学生体质的关系,并建立大学生步行量和体力活动量参考标准。4 39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校园短距离定向运动测试,测试点标的总直线距离为男2500m、女2000m,点标数目为男12个、女10个。以Actitrainer三轴加速度计为主要工具监测运动中的VM和HR水平,以三轴加速度计能耗预测方程推算测试中每分钟的运动强度,分析该项目的运动负荷。研究结果1走/跑类活动中ACz和VM与能耗的相关性最高(r=0.93、0.92,p<0.01),非走/跑类活动(ADL)中,VM与能耗相关性最高(r=0.86,p<0.01),在低、中、高强度活动中VM与能耗始终保持较高的相关性。心率类指标中,HRnet(活动HR-安静HR)与能耗的相关性最高。2本研究分别以ADL、走/跑和“ADL+走/跑”的数据,分别以VM、ACz和HRnet为自变量建立了8个能耗预测群体方程、1个ACz分段方程和1个VM-HRnet分段方程,并为验证组受试者建立个体VM能耗预测方程和个体VM-HR能耗预测方程。根据群体公式推算出6组以VM或ACz为变量的体力活动强度切点。验证结果显示,以“ADL+走/跑”的数据所建方程可更准确地同步预测7项体力活动能耗。在对骑车、上楼梯等活动中可能低估的能耗加以校正后,ACz分段方程、两个VM群体方程及所有个体方程都可较准确预测4h体力活动总能耗(PAEE4h),其余方程的误差较大。个体方程预测PAEE4h的效度都优于群体方程。ACz分段方程及两个VM群体方程如下:(1)METs=0.000721*VM+1.399(2)Kcals/min=0.000784*VM+0.054*W-1.947(3)ACz分段方程: ACz<1630,则METs=1.419+0.005644* ACz-5.927*10-6* ACz2+1.993*10-9* ACz3 ACz≥1630,则METs=1.818+0.000752* ACz3验证结果显示,个体能耗预测方程可较准确地判断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但单一的群体方程无法同时准确判断各强度活动时间,对有效切点进行整合后,3METs、6METs所对应的ACz切点可确立为1463 counts/min和4945 counts/min,所对应的VM切点可确立为2491counts/min和5866counts/min。4在连续数天的体力活动监测中,日均总步行量与轻度体力活动(LPA)时间呈低度负相关(r=-0.303,p<0.05),与日均总体力活动量(TPA)、中高强度(MVPA)活动量及活动时间等呈中度正相关(r=0.530~0.675,p<0.01)。有效步行时间与持续10min以上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10)的时间和活动量呈中度正相关(r=0.700~0.757,p<0.01)。计步器数据可用于预测日均总体力活动量、中高强度活动量和活动时间以及连续10min以上的中高强度活动量和活动时间。经验证,本研究建立的最具应用价值的方程为:(1)日均总体力活动量(TPA)=0.031764*步行量+1457.58(2)持续10min以上的中高强度活动量=2.234*有效步行时间+54.75(3)持续10min以上的中高强度活动时间=0.641*有效步行时间+12.335大学生总步行量为11528.9±3188.4步/天,有效步行量为3618.0±2191.8步/天,有效步行时间为34.3±20.6 min/天,步行量具有“体育课日>普通上课日>周末”的特征。根据方程推算,大学生TPA活动量为1841.7±95.3 METs·min/天,MVPA10活动量为133.6±53.6 METs·min/天,MVPA10时间为34.3±14.7 min/天。6大学生体质测试总分为66.7±10.4,不及格比例为25.2%,男生体质测试成绩略低于女生(p=0.046)。各测试项目中肺活量、立定跳远和台阶实验的得分较低,BMI、台阶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及体质测试总分与步行量、有效步行时间等存在低度相关性(r=-0.17~0.37,p<0.05)。7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11000步/天可作为大学生日常步行量参考标准,进一步推算可知,250 min/周和900 METs·min/周可作为大学生MVPA10活动量参考标准。8校园短距离定向运动中3METs以上活动时间所占比例高于90%,男、女生平均运动强度分别为6.52±0.67METs和5.67±0.49METs,平均心率分别为144.2±7.1次/min和145.3±8.5次/min,约70%的时间内受试者的心率超过130次/min。结论1以“ADL+走跑”为基础所建的加速度计能耗预测群体方程具有较高的效度,可应用于大学生日常体力活动监测中,个体加速度计能耗预测方程的效度最高。在实际应用中三轴加速度计和调查问卷的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体力活动监测的准确性。2大学生日常体力活动监测中,可利用计步器数据推算体力活动总量、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量以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等数据。3大学生的步行量与BMI、心肺机能及体质测试总成绩有低度相关性,11000步/天可作为大学步行量参考标准。4校园短距离定向运动是一项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中高强度运动,运动强度主要集中在3METs以上。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前言第13-15页
研究结构图第15-16页
文献综述第16-41页
    1 加速度计在体力活动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第17-33页
    2 计步器在体力活动监测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第33-40页
    3 小结第40-41页
第一部分 加速度计能耗预测方程的建立与验证第41-63页
    1 研究目的第42页
    2 对象与方法第42-44页
        2.1 研究对象第42页
        2.2 研究方法第42-44页
            2.2.1 测试仪器第42-43页
            2.2.2 测试流程第43页
            2.2.3 测试环境及测试要求第43-44页
        2.3 数据统计第44页
    3 研究结果第44-56页
        3.1 实验组受试者7 项体力活动的能耗特点第44-45页
        3.2 实验组受试者7 项体力活动的心率特点第45页
        3.3 实验组受试者7 项体力活动的AC 特点第45-46页
        3.4 能耗预测方程变量的确定第46-47页
            3.4.1 体力活动能耗与体质指标的相关性第46页
            3.4.2 群体AC、HR 类指标与能耗的相关性第46-47页
            3.4.3 个体AC、HR 类指标与能耗的相关性第47页
        3.5 能耗预测方程的建立第47-50页
            3.5.1 分别以 VM、ACz 和 HRnet 为自变量建立能耗预测群体方程第47-48页
            3.5.2 ACz 分段方程第48-49页
            3.5.3 VM-HRnet 分段方程第49页
            3.5.4 个体VM 能耗预测方程第49页
            3.5.5 个体 VM-HR 能耗预测方程第49-50页
        3.6 体力活动强度AC 切点的建立第50页
        3.7 对体力活动能耗预测方程和切点的检验第50-56页
            3.7.1 群体方程在7 项体力活动能耗预测中的精确性第50-51页
            3.7.2 各方程预测4h体力活动总能耗(PAEE4h)的准确性第51-53页
            3.7.3 “加速度计+问卷”法预测体力活动能耗的准确性第53-54页
            3.7.4 各切点判断体力活动时间的准确性第54-56页
    4 分析与讨论第56-62页
        4.1 体力活动的AC 特征分析第56页
        4.2 AC、HR 等变量与能耗的关系第56-57页
        4.3 回归方程的有效性分析第57-61页
            4.3.1 其它学者所建ACz 线性方程的有效性第57-58页
            4.3.2 本研究所建ACz 线性方程的有效性第58页
            4.3.3 本研究所建ACz 分段方程的有效性第58页
            4.3.4 以VM 为自变量的方程的有效性第58-60页
            4.3.5 以 HRnet 为自变量的方程的有效性第60-61页
        4.4 体力活动强度AC切点的有效性第61-62页
    5 小结第62-63页
第二部分 计步器在体力活动监测中的功能拓展研究第63-74页
    1 研究目的第63-64页
    2 对象与方法第64-65页
        2.1 研究对象第64页
        2.2 实验方法第64页
            2.2.1 个体能耗预测方程的建立第64页
            2.2.2 体力活动监测第64页
        2.3 数据统计第64-65页
    3 研究结果第65-69页
        3.1 个体能耗预测方程第65页
        3.2 体力活动监测原始数据第65-66页
        3.3 受试者体力活动水平第66页
            3.3.1 各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特征第66页
            3.3.2 各强度体力活动量第66页
        3.4 计步器数据与加速度计原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第66-67页
        3.5 计步器数据与体力活动量之间的相关性第67页
        3.6 回归方程的建立第67页
        3.7 回归方程的验证第67-69页
    4 分析与讨论第69-73页
        4.1 计步器数据与体力活动量的相关性分析第70-71页
        4.2 回归方程的有效性分析第71-73页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73页
    5 小结第73-74页
第三部分 应用计步器调查大学生体力活动的研究第74-91页
    1 研究目的第74页
    2 对象与方法第74-76页
        2.1 研究对象第74页
        2.2 研究方法第74-76页
            2.2.1 步行量数据采集第74-75页
            2.2.2 体力活动问卷调查第75页
            2.2.3 体质健康测试第75-76页
        2.3 数据处理第76页
    3 研究结果第76-84页
        3.1 大学生体力活动状况第76-78页
            3.1.1 大学生步行量概况第76页
            3.1.2 大学生步行量分布情况第76-77页
            3.1.3 大学生步行量的时段特点第77-78页
            3.1.4 大学生体力活动量特点第78页
        3.2 大学生体质状况第78-80页
            3.2.1 大学生体质测试总体情况第78-79页
            3.2.2 大学生身体形态情况第79页
            3.2.3 大学生肺活量、台阶实验、握力和立定跳远的达标情况第79页
            3.2.4 体质测试总分不及格学生的体质状况第79-80页
        3.3 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与体质水平的关系第80-84页
            3.3.1 不同身体形态大学生的步行量特点第80-81页
            3.3.2 不同肺活量体重指数水平者的步行量特点第81页
            3.3.3 不同台阶指数水平者的步行量特点第81页
            3.3.4 不同体质测试总分级别者的步行量特点第81-82页
            3.3.5 不同体质测试总分级别者的体力活动特点第82页
            3.3.6 步行量与体质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第82-83页
            3.3.7 ROC 曲线分析体质健康的步行量临界值第83-84页
    4 分析与讨论第84-90页
        4.1 大学生的体力活动状况分析第84-85页
        4.2 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分析第85-86页
        4.3 体力活动与体质的关系第86-88页
        4.4 大学生体力活动标准第88-89页
        4.5 提高大学生体质的策略分析第89页
        4.6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第89-90页
    5 小结第90-91页
第四部分 利用加速度计监测校园短距离定向运动负荷的研究第91-97页
    1 研究目的第91页
    2 对象与方法第91-92页
        2.1 研究对象第91-92页
        2.2 研究方法第92页
        2.3 数据处理第92页
    3 研究结果第92-94页
        3.1 测试的基本情况第92页
        3.2 校园短距离定向的运动强度第92-93页
        3.3 校园短距离定向测试中不同强度的时间分布第93页
        3.4 部分运动负荷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第93-94页
    4 分析与讨论第94-96页
    5 小结第96-97页
结论与建议第97-98页
主要创新点第98-99页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附录第116-11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620,这篇论文共11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5.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