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研究--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中国高校论文 人事制度论文 制度变迁论文 大学自治论文
论文详情
中国高校的人事制度经历了三个特征明显的时期:清末(1898-1911年)高校人事高度集权,教职员官僚化,且教育主权受到国外干涉,表现出半殖民性的特点;民国(1912-1949年)高校集权与民主并存,人事权集中于校长,但是同时各高校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高校教职员逐步去官僚化,教育主权逐步独立;新中国(1949至今)高校从集权向分权、固定管理向流动管理、行政化向契约化及薪酬从统一到弹性、从平均分配到绩效分配演变,与此同时,新中国高校重“洋”轻“中”与人才外流并存,且与当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人才计划盛行。影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主要是外生性变量(国外高校人事制度、国内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内生性变量(繁荣学术、追求效率)、行动变量(政府、文化精英和利益集团)。外生性变量对中国高校人事影响巨大。由于中国高校自产生之日起就是模仿国外高校的,加上在中国高校发生重大变化的各个关键时期,都将国际上某一国高校人事制度作为中国模仿的范本,所以,国外高校人事制度奠定了各时期中国高校人事制度的基本框架,国际性是中国高校人事制度与生俱来的特质。具体是:清末嫁接日本制度,民国时期移植德国、美国、法国制度,新中国又模仿苏联、美国人事制度。政治制度影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主要有三点:一是影响高校人事权力的最终归属,二是影响中央级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三是影响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权力划分及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文化制度对人事制度变迁的影响主要是为人事制度提供一种理念支持,即提供合法性支持,或营造一种人事制度能被人接受的氛围,主要表现为:集权主义影响中央教育行政集权;“官本位”是高校教职员和高校各管理部门官僚化的文化基础;集体主义文化使高校内部成立合议制形式的组织;开放精神让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深受国外高校人事制度的影响;重视道德的伦理标准解释了中国高校人事制度中对教职员“德”的要求;特殊主义使中国高校在教师任用、评价、晋升上表现出重视学缘、地缘的特点。内生性变量(追求学术繁荣和效率的目标)是影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由于高校的组织特性主要是学术性,高校的组成人员主要是学术人员—教师,高校占主导地位的权力是学术权力,使得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离不开对高校学术民主管理的追求。高校人事制度在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对学术的要求:首先,大学自治一直是中国高校的诉求;其次,学术目标是中国高校各种学术管理组织成立的动因;最后,中国高校人事内部管理制度体现了对学术目标的追求,如教师选聘、晋升中强调学术资格;教师评价、考核、薪酬分配、辞退等诸环节都强调学术表现;以学术休假、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制度等促进教师学术发展;学术事务管理组织强调组成人员的学术身份,教授治校、权力下放至院系的内部民主管理都是尊重学术权力的体现。高校的科层组织特性决定了效率是高校的组织目标之一。尽管高校的科层制度会造成很多弊端,高校还是需要科层制度的。因为高校的学术系统需要科层系统的协助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组织的目标。高校的科层系统通过树立行政权威以强化等级,并以统一的的意识形态整合松散的组织,使高校活动科学化、理性化、规范化、程序化,并给其成员以使命感,从而保证高校平稳运行并顺利实现其繁荣学术的组织目标。也就是说,高校需要科层制度来实现它对理性、合法性和效率的追求。高校资源投入不足也迫使高校将效率作为高校的组织目标之。效率目标是中国高校一直以来科层化倾向明显的最重要的原因。效率目标影响中国高校机构调整,使开源节流成为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动力之一,同时,对效率的追求也使竞争、绩效、量化管理成为当代中国高校人事制度的关键词。影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行动变量有中国政府、文化精英,以及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中国高校人事制度的总体特点是政府主导人事制度变迁,政府主导使高校人事制度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变迁特点,同时,使中国高校人事制度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文化精英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创建及改革提供智力支持。这种智力支持一是作为幕僚为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出谋献策,并帮助制定高校人事制度;二是出文著书介绍外国高校人事制度。文化精英还参与制定法规影响全国高校人事制度。这一类的文化精英一般出任过主管教育的官员,并在他们的任期内制定大学法规全国颁行,对全国高校人事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化精英影响高校人事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身体力行推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代表性的案例有晚清张百熙调整京师大学堂人事安排、张之洞创办三江师范;民国蔡元培、蒋梦麟改革北大,梅贻琦对清华民主治校体制的维护,郭秉文在东南大学推行董事会制度等。此外,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也会影响高校人事制度走向,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教授群体、学生群体、校长群体、清华大学董事会在争夺清华大学治校权中的博弈,促使清华大学教授治校制度形成并巩固下来。中国高校人事制度的理想图景是尊重高校学术组织的特性,学术目标至上,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学为基石建设中国高校人事制度。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引论第13-34页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3-16页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6-20页
    1.3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第20-29页
    1.4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第29-33页
    1.5 研究思路第33-34页
2 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第34-102页
    2.1 清末高校人事制度(1898-1912)第34-57页
    2.2 民国时期的高校人事制度(1912-1949)第57-85页
    2.3 新中国高校人事制度(1949至今)第85-102页
3 外生性变量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102-134页
    3.1 国际环境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102-115页
    3.2 政治制度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115-124页
    3.3 文化制度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124-132页
    3.4 外生性变量影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规律第132-134页
4 内生性变量对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影响第134-156页
    4.1 学术目标对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影响第134-145页
    4.2 效率目标对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影响第145-155页
    4.3 内生性变量影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规律第155-156页
5 行动变量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156-184页
    5.1 政府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156-158页
    5.2 文化精英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第158-169页
    5.3 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在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以清华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形成为例第169-183页
    5.4 行动变量影响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变迁的规律第183-184页
6 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发展的未来展望第184-199页
    6.1 当代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第184-187页
    6.2 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第187-194页
    6.3 中国高校人事制度发展的理想图景第194-199页
7 结语第199-202页
    7.1 研究结论第199-200页
    7.2 创新与局限第200-202页
致谢第202-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20页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的课题第22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6919,这篇论文共22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1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