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于茅台地区的黄杆菌Flavobacterium maotaiensis sp.nov.和Flavobacterium renhuaiensis sp.nov.的分类学研究

茅台酒论文 微生物分类学论文 黄杆菌论文
论文详情
中国贵州省茅台酒驰名中外,茅台酒的独特口味决定了其国酒的重要位置。茅台酒的酿造过程以及茅台镇的自然环境和茅台酒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发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对于流经茅台镇的赤水河水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微生物作为自然环境中最为丰富庞大的群体,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而对其进行分类工作对于更加完整的了解认识世界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资源丰富,地域辽阔,微生物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微生物的分类工作还需要继续完善补充。而分类、鉴定和命名三部分工作组成了微生物的分类。黄杆菌首次由Bergey在1923年提出,1996年由Bernardet严格描述,黄杆菌细胞一般为杆状,边际平整或不规则,呈圆形或稍圆锥,没有滑行运动性,没有鞭毛,革兰氏阴性菌。一般含有flexirubin色素或类胡萝卜素,但亦有特殊情况。在中国西南地区,从流经贵州省茅台镇的赤水河水样中分离出T9T和T10两株新种。分离物为黄色的革兰氏阴性菌,没有滑行运动性,严格好氧的杆状细菌。根据基因16SrRNA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离出的细菌属于黄杆菌属,并且该细菌与已发现的黄杆菌属种内相似性均小于97%。新种的温度生长范围为20-37℃(最适温度为25℃),pH生长范围为pH7.0-10.0(最适pH为pH7.0-8.0),盐浓度生长范围为0-0.5%(w/v)(最适浓度为0.5%)。主要的脂肪酸类型为iso-C15:0, iso-C15:1G, anteiso-C15:0,iso-C15:03-OH和iso-C17:03-OH,主要呼吸醌为甲基萘醌-6(MK-6),主要极性脂是磷脂酰乙醇胺(PE)和含葡萄糖甲基乙醇胺(PME)。T9T和T10的DNA G+C含量分别为37.7mol%和36.4mol%。根据表型特征和基因特征可知,T9T和T10为黄杆菌属中的一个新种,提议将其命名为Flavobacterium maotaiensis sp. nov.,模式菌株为T9T(=CGMCC1.12712T=JCM xxxx)。另一株菌种T3T也是从流经贵州省仁怀市的赤水河水样中分离出的新种。分离物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不规则菌落半凸起,没有滑行运动性,黄色的好氧细菌。根据基因16S rRNA的系统发育分析可以知道该菌株为黄杆菌,并且该细菌与种内相似性均小于97%。新种的温度生长范围为20-34℃(最适温度为28℃C),pH的生长范围是pH6.0-11.0(最适pH为pH9.0),盐浓度生长范围为0-2%(最适浓度为0%)。iso-C15:0, C16:00,iso-C17:03-OH和iso-C15:03-OH为主要的脂肪酸类型,甲基萘醌-6(MK-6)为主要呼吸醌类型,磷脂酰乙醇胺(PE)为主要极性脂类型。T3T的DNA G+C含量为44.1mol%。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T3T为黄杆菌属中的一个新种,提议将其命名为Flavobacterium renhuaiensis sp. nov.,模式菌株为T3T(=CGMCC1.12926T=JCM xxxx)。本研究针对中国茅台镇赤水河水样中三株两种新种,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全面完整的分析了三株新种的特征特点,对于黄杆菌属进行了研究了解,对于新种进行了提议,并对黄杆菌属进行了补充,对于微生物分类学做出了贡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4-5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2页
    1.1 中国茅台酒概述第16-20页
        1.1.1 中国茅台酒文化第16页
        1.1.2 茅台酒发酵工艺第16-17页
        1.1.3 茅台酒口味的形成第17-18页
        1.1.4 环境因素对于茅台酒口味的影响第18页
        1.1.5 微生物发酵对于茅台酒口味的影响第18-20页
    1.2 微生物分类学第20-21页
    1.3 菌种鉴定方法第21-28页
        1.3.1 形态上的分类第22-23页
        1.3.2 生理生化分类第23-25页
        1.3.3 分子分类第25-26页
        1.3.4 化学分类第26-28页
    1.4 黄杆菌第28-32页
        1.4.1 黄杆菌简介第28页
        1.4.2 黄杆菌的前人研究成果第28-29页
        1.4.3 黄杆菌的鉴定指标第29-32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第32-50页
    2.1 Flavobacterium maotaiensis sp.nov.新种的分类学研究第32-48页
        2.1.1 菌种来源第32页
        2.1.2 培养基的选择第32-33页
        2.1.3 实验方法第33-48页
    2.2 Flavobacterium renhuaiensis sp.nov.新种的分类学研究第48-50页
        2.2.1 菌种来源第48-49页
        2.2.2 培养基的选择第49页
        2.2.3 实验方法第49-50页
第三章 鉴定结果与结果讨论第50-78页
    3.1 Flavobacterium maotaiensis sp.nov.的鉴定结果与分析第50-64页
        3.1.1 最适培养基选择第50页
        3.1.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0-62页
        3.1.3 小结第62-64页
    3.2 Flavobacterium renhuaiensis sp.nov.的鉴定结果与分析第64-76页
        3.2.1 最适培养基选择第64页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4-74页
        3.2.3 小结第74-76页
    3.3 本章小结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84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4-86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86-88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88-8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460119,这篇论文共8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6.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