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初始工资结构研究

大学毕业生论文 工资结构论文 能力论文 均值分解论文 双重选择论文
论文详情
在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的热点,然而理论界尚缺乏深入系统的微观分析。同时,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方兴未艾,但其运行机制未能得到学术界足够重视。经典的人力资本理论不能够解释为何在人力资本同质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不同群体的工资差距现象,新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歧视等理论可以提供部分答案。本研究主要探讨人力资本投资基本同质的大学毕业生的初始工资结构问题,借以寻找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所在。全文共分为7个章节,各章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简要介绍全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处,并概括说明调查数据来源、处理过程以及基本的描述性统计特征,以直觉上给出研究动机。第2章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回顾,并做出相应评述。本章先从工资结构理论和方法入手,扼要介绍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理论,并梳理了研究方法脉络。然后,文章系统回顾了性别、行业、部门、城市规模等领域的国内外工资结构相关文献资料,最后做了总结和评述,以便找准以往研究空白和不足,进一步突出本文研究创新和价值所在。第3章是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异研究部分。本章首先建立了性别工资差异分析框架,并推理出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是歧视与能力因素以及女性集中的行业存在较低的工资收入与较大的性别工资差异等假说。随后利用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数据验证了这样的看法。文章还就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异和歧视作了国际对照,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性别工资差异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但性别歧视程度相对非常严重。最后从计量方法上做了相关讨论和扩展,证实大学毕业生行业内差距和性别歧视比重很大。本章结论说明,女大学毕业生提升工作能力并挤入男生集中的行业是增加工资收入的重要途径。第4章分析大学毕业生高、低收入行业的就业选择与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并测算行业工资差异的大小及构成。通过考察2008届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抽样数据发现:男性、211院校毕业或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进入高收入行业工作,能力对行业选择与工资收入影响显著;行业工资差异高达41%,其中超过80%的差异归因于行业分割,余下差异中地区因素占主导地位;去除垄断性行业能够降低高、低收入行业工资差异与分割比重,并提升能力解释力。这些经验事实表明,目前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不均等现象同样普遍存在,行政垄断等非市场性因素直接导致行业分割问题非常严重。第5章在考虑就业参与及部门选择双重选择性偏差的前提下,利用大学生就业数据进一步研究了不同部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工资差异大小及构成。结果发现,211院校毕业、有良好家庭背景或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进入公有部门,专业为法学、理学或来自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更不容易找到工作;选择偏差项对公有部门没有影响,但对私有部门影响显著为正;部门工资差异仅为18%,但分割效应占61%,男女子样本略有区别。这表明,尽管目前大学毕业生公私部门工资差异很小,但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不公平和分割现象仍然存在,能够部分解释“公务员热”等现象。第6章实证考察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差异并检验能力群分、生活成本差异或者城市集聚经济经济等多种理论假说。研究发现,各种假说均能不同程度地解释直辖市与副省级城市相对于地级城市的工资溢价,但城市集聚经济假说最为重要,其次是生活成本差异假说,这与发达国家能力群分和集聚效应明显的经验事实相区别。将城市类型变量替换为城市人口度量的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持实证分析结果。第7章总结全文研究结论,概述现实启示,并指明研究缺陷与改进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在狭义的人力资本几乎同质的情况下,性别、行业、部门、城市规模方面的工资结构问题仍然明显存在,并且更多地归结为歧视、分割等非市场性因素。这对经典经济理论解释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二)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自身能力和整个劳动力市场大环境均有密切关系,故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学生、学校和政府多管齐下。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上讲,本文选取大学生就业的课题,从初始工资结构角度探讨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运行特征,以剖析大学生就业难根源,对政府决策和理论文献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一方面,高校扩招政策和金融危机冲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就业状况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系统研究大学生就业难根源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政策含义另一方面,以往工资结构研究无法剔除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家庭婚姻等因素对不同群体工资收入的影响,故得到的结论值得质疑,本文以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工资结构为研究对象,能够很大程度上回避上述特征的干扰,更为纯粹地考察人力资本以外的工资差距影响因素和原因,这在理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创新之处。第二,本文研究方法前沿,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比如,虽然国内外有很多文献研究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但几乎都忽略未就业状态的劳动者群体引起的选择性偏差问题。本文利用Meng and Schimidt(1985)提供的双重选择思路来分析大学毕业生公私部门的工资差异,具有较强的方法创新性,所得结论令人更为信服。再如,Appleton分解虽然复杂,但能够解决指数基准和样本选择问题,本文尝试来分析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异。第三,本研究所用数据独特,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以往大学生就业相关文献大多停留在宏观现象描述和宏观数据分析层次上。然而众所周知,加总后的宏观数据不能够觉察出经济现象微观机制所在,甚至会得出某些误解或错误结论。虽然也有部分文献使用大学生工资微观数据,但他们的调查往往局限于某些地区某些时段,样本量和随机性受到很大限制,得到的结论不具有很强的推断性,政策含义有限。本文使用麦可思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2009年度调查”数据,调查面几乎囊括全国各省区高校,调查时间是本科毕业半年且基本处于经济危机影响最严重时段,调查问卷中参照国际标准尤其设计了工作能力测度,能够很大程度上扩展以往大学生就业数据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分析出更为科学可靠的实证结果。
内容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7页
    1.2 研究思路与创新第17-19页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7-18页
        1.2.2 主要创新点第18-19页
    1.3 数据说明及描述第19-26页
        1.3.1 数据说明第19-22页
        1.3.2 数据描述第22-26页
2. 文献综述第26-46页
    2.1 理论与方法综述第26-32页
        2.1.1 基本理论第26-29页
        2.1.2 常见方法第29-32页
    2.2 国外文献综述第32-37页
        2.2.1 性别工资差异国外文献第32-34页
        2.2.2 行业工资差异国外文献第34页
        2.2.3 部门工资差异国外文献第34-35页
        2.2.4 城市规模工资溢价国外文献第35-36页
        2.2.5 其它工资结构方面国外文献第36-37页
    2.3 国内文献综述第37-43页
        2.3.1 性别工资差异国内文献第38-40页
        2.3.2 行业工资差异国内文献第40页
        2.3.3 部门工资差异国内文献第40-41页
        2.3.4 城市规模工资溢价国内文献第41-42页
        2.3.5 其它工资结构方面国内文献第42-43页
    2.4 总结与评述第43-46页
3. 大学毕业生性别工资差异研究第46-73页
    3.1 引言第46-48页
    3.2 模型与假说第48-52页
    3.3 变量选择第52-54页
        3.3.1 工资第52页
        3.3.2 特征变量第52-54页
    3.4 实证结果第54-59页
        3.4.1 描述性统计第54-56页
        3.4.2 Neumark分解第56-59页
    3.5 讨论与拓展第59-70页
        3.5.1 Brown分解第59-67页
        3.5.2 Appleton分解第67-70页
    3.6 小结第70-73页
4. 大学毕业生行业工资差异研究第73-89页
    4.1 引言第73-74页
    4.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第74-79页
        4.2.1 模型设定第74-76页
        4.2.2 变量选择第76-79页
    4.3 实证结果第79-86页
        4.3.1 描述性统计第79-81页
        4.3.2 回归与分解第81-86页
    4.4 小结第86-89页
5. 大学毕业生部门工资差距研究第89-109页
    5.1 问题的提出第89-91页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第91-97页
        5.2.1 模型设定第91-95页
        5.2.2 变量选择第95-97页
    5.3 实证结果第97-103页
        5.3.1 描述性统计第97-100页
        5.3.2 回归与分解第100-103页
    5.4 讨论与扩展第103-106页
    5.5 小结第106-109页
6. 城市规模与大学生工资溢价第109-119页
    6.1 问题的提出第109-110页
    6.2 模型与变量第110-112页
        6.2.1 模型设定第110-111页
        6.2.2 变量说明第111-112页
    6.3 实证结果第112-117页
        6.3.1 描述性统计第112-114页
        6.3.2 回归结果第114-116页
        6.3.3 稳健性检验第116-117页
    6.4 小结第117-11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9-127页
    7.1 研究结论第119-122页
    7.2 现实启示第122-125页
    7.3 不足与改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9页
后记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14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318,这篇论文共14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2.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1.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