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堡地区煤层气垂直井产能主控因素研究

横沟煤田论文 煤层气论文 产能论文 渗透率论文 水力压裂论文
论文详情
产能是煤层气地面开发的归结点,煤层气垂直井产能是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系统论角度出发,以吴堡地区原始地质资料和工程资料为基础,以现有的煤层气活性水压裂工艺技术为核心,在深入系统地研究该区含气性特征、吸附特征、物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基本储层条件基础上,引用岩体力学方法和分形几何学,用强度因子和分形维数对煤体变形进行定量评价,基本查明了研究区煤储层原始渗透率空间展布规律;根据测井曲线,对煤体结构进行划分,用岩石力学的方法对井径扩大进行分析,从中可知随强度因子的增大井径扩大越小,在Ⅲ类煤中钻井密度对井径扩大影响较大;根据水力压裂原理,建立了水力压裂后渗透率预测模型,对该区水力压裂后渗透率进行了预测;从钻完井、压裂、排采工作制度等方面研究了该区产能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排采工作制度对产能控制较大,一个合理的排采工作制度有利于提高煤层气井的产能。本文对横沟区块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将有利于本区块煤层气的开采,同时也对横沟煤层气的开采提出一些建议。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1.1 选题的意义及依据第9-10页
    1.2 国内外煤层气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0-12页
        1.2.1 国外煤层气技术现状及进展第11页
        1.2.2 我国煤层气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1-12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第12-13页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3页
    1.5 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第13-14页
        1.5.1 主要研究成果第13页
        1.5.2 创新点第13-14页
第2章 横沟煤田煤层气地质背景第14-22页
    2.1 环境地质条件第14-15页
    2.2 区域地质背景第15页
    2.3 盆地构造与地层特征第15-19页
        2.3.1 盆地构造特征第15页
        2.3.2 含煤地层及煤层第15-18页
        2.3.3 煤层底板起伏特征第18-19页
    2.4 盆地水文地质特征第19-22页
        2.4.1 潜水含水岩组第19页
        2.4.2 承压含水岩组第19-22页
第3章 研究区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第22-44页
    3.1 煤层气成藏条件第22-25页
        3.1.1 煤层厚度及分布第22-23页
        3.1.2 煤层埋深第23-25页
    3.2 吸附特征第25-28页
    3.3 顶底板岩性第28页
    3.4 含气饱和度第28-30页
    3.5 含气量空间展布规律第30-33页
    3.6 横沟井田煤层气富集规律第33-35页
    3.7 煤储层原始渗透率预测第35-40页
        3.7.1 煤岩渗透性预测方法第35-40页
        3.7.2 分形理论的引入第40页
    3.8 研究区煤储层原始渗透率空间展布规律第40-44页
第4章 井径扩大的主控因素及其控制第44-52页
    4.1 研究区煤体结构特征第44-45页
    4.2 研究区井径扩大的主控因素第45-49页
        4.2.1 不同煤体结构井径扩大的理论分析第45-47页
        4.2.2 研究区井径扩大主控因素第47-49页
    4.3 钻完井井径扩大的控制第49-52页
        4.3.1 不同煤体钻井液密度的确定第49-50页
        4.3.2 研究区钻井液密度的确定第50-52页
第5章 水力压裂后渗透率预测第52-68页
    5.1 水力压裂方法原理第52页
    5.2 生产试验第52-58页
        5.2.1 射孔方案第53-54页
        5.2.2 压裂方案第54页
        5.2.3 压裂液第54页
        5.2.4 支撑剂第54页
        5.2.5 压裂规模及强度第54页
        5.2.6 泵注程序第54-55页
        5.2.7 裂缝方位和长度监测第55-58页
    5.3 水力压裂法测量地应力原理第58-60页
        5.3.1 测量原理第58-59页
        5.3.2 计算模型第59-60页
    5.4 水力压裂后渗透率预测模型第60-63页
        5.4.1 裂缝延伸长度模型第60-61页
        5.4.2 渗透率预测模型第61-63页
    5.5 研究区水力压裂后渗透率预测结果及展布规律第63-68页
        5.5.1 横沟区块水力压裂后渗透率预测结果第63-65页
        5.5.2 横沟区块水力压裂后渗透率空间展布规律第65-68页
第6章 研究区排采工作制度对产能的影响第68-81页
    6.1 煤层气井排水采气生产的基本原理第68-69页
    6.2 排采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第69-71页
        6.2.1 排采过程对地应力的影响第69-70页
        6.2.2 排采对煤体结构的影响第70-71页
    6.3 研究区排采工作制度对产能的影响第71-75页
        6.3.1 产气前合理排采强度的确定第71-74页
        6.3.2 产气后合理排采强度的确定第74-75页
    6.4 排采过程控制第75-76页
        6.4.1 稳定排采阶段第75-76页
        6.4.2 控压排水阶段第76页
        6.4.3 控压产气阶段第76页
    6.5 产气初期阶段第76-77页
        6.5.1 控压排水阶段第76页
        6.5.2 控压产气阶段第76-77页
        6.5.3 控压稳产阶段第77页
    6.6 研究区排采工作制度对产能的影响第77-81页
第7章 横沟井田S和T两层煤合层排采的可行性第81-88页
    7.1 横沟合层排采的影响因素第81-83页
        7.1.1 储层渗透率对合层排采的影响第81页
        7.1.2 煤储层压力梯度对合层排采的影响第81-82页
        7.1.3 水力压裂后渗透率对合层排采的影响第82页
        7.1.4 S和T煤层上下围岩岩石性质对合层排采的影响第82页
        7.1.5 储层产水能力对合层排采的影响第82页
        7.1.6 临界解吸压力对合层排采的影响第82-83页
    7.2 横沟井田合层排采的可行性第83-88页
        7.2.1 横沟井田S和T煤储层压力梯度特征第83页
        7.2.2 横沟井田S和T煤顶底板特征第83-85页
        7.2.3 横沟井田S和T煤层水力压裂后渗透率第85页
        7.2.4 横沟井田S和T煤层地下水流动特征第85-86页
        7.2.5 横沟井田S和T煤层合层排采阶段的可行性第86-88页
第8章 研究煤层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第88-98页
    8.1 横沟区块煤层气井产能主控因素第88-93页
        8.1.1 资源条件对产能的影响第88-92页
        8.1.2 水文地质条件对产能的影响第92-93页
    8.2 钻完井工艺对产能的影响第93-97页
        8.2.1 破裂压力第93-94页
        8.2.2 闭合压力第94页
        8.2.3 最大主应力第94页
        8.2.4 主应力差第94-97页
        8.2.5 裂缝监测结果第97页
    8.3 排采工作制度对产能的影响第97-98页
第9章 结论与建议第98-100页
    9.1 结论第98-99页
    9.2 建议第99-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1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718,这篇论文共11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3.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6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