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汽油发动机排气系统性能分析与改进设计

排气系统论文 CFD论文 FEA论文 流固耦合论文 热塑性论文
论文详情
汽车排气系统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很大,继而影响整车的动力性及经济性。“以已有动力总成为基础和对标车为目标的汽车开发模式”存在对标车型底盘与现有发动机匹配差的问题,故而设计时需要对发动机排气系统、悬置系统等子系统进行适应性调整。为保证新开发车型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以及排放性能,对这类产品发动机的排气系统性能进行分析与改进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论文以企业某SUV为对象,起初搭载A发动机,根据系列化要求,升级改用与A发动机同平台不同排量的B发动机,整车期望排气管路基本沿用,这样整车改动量最小。要求排气系统满足发动机性能要求,即排气背压值不能大于目标值。为此,运用CFD和FEA方法,对排气岐管进行分析设计,最后通过试验验证,解决了企业实际问题,为企业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优化分析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根据借用A发动机的排气系统三维模型,提取内部流道,建立与B发动机相配的CFD分析模型,排气背压的CFD分析值与试验值分别为60.5kPa和60.9kPa,数据一致性较好,但均高于55kPa的设计目标,表明该CFD模型可行,但不能将A发动机的排气系统简单移植到B发动机上。然后,利用该CFD模型在STAR CCM+中分析了排气歧管的稳态内流场,得到了排气歧管内流场和歧管内表面温度和换热系数,结果发现该排气歧管前端速度均匀性差、气流吹覆面积低、氧传感器速度差异性大;利用ABQUAS对排气歧管进行流固耦合的FEA热分析,获得歧管温度场分布、热应力、热变形、热模态以及热塑性特性,结果排气歧管最高热应力超过材料屈服极限,表明排气歧管结构存在优化空间。2.基于CFD和FEA分析结果,排气背压高于55kPa的设计指标,结合整车布置及相关设计要求,对排气歧管进行了合理的结构改进设计,并将改进前后的歧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排气歧管各方面性能指标较原方案好,排气系统背压分析结果为52.2 kPa,满足理论设计要求。3.对结构改进后的排气系统先后进行了台架试验和整车试验等实际工程试验。试验结果排气背压53.2kPa,较原方案降低了7-8 kPa,且排气歧管未出现裂纹、断裂等现象。验证了CFD分析和FEA分析结果的正确性,表明理论分析方法可行,能指导实际工程问题。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的学术意义或工程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4-15页
    1.5 本章小结第15-16页
2 某发动机排气系统原方案分析第16-34页
    2.1 排气系统原方案特点第16页
    2.2 原排气系统试验分析第16-19页
        2.2.1 排气背压对发动机影响第16-17页
        2.2.2 试验性能参数第17-19页
    2.3 原方案流场仿真分析第19-21页
        2.3.1 原方案整个排气系统三维数据第19页
        2.3.2 原方案整个排气系统内流场分析第19-21页
    2.4 原方案排气系统热端内流场分析第21-24页
        2.4.1 前催前端面速度均匀性第21-23页
        2.4.2 氧传感器位置速度分析第23-24页
    2.5 原排气歧管流固耦合FEA热分析第24-32页
        2.5.1 原排气歧管流固有限元模型第24-27页
        2.5.2 原方案排气歧管温度场分析第27-28页
        2.5.3 原方案排气歧管热应力分析第28-29页
        2.5.4 原方案排气歧管热变形分析第29页
        2.5.5 原方案排气歧管热模态分析第29-31页
        2.5.6 原方案排气歧管热疲劳分析第31-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4页
3 适用于B发动机的排气系统设计第34-44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设计优化第34-40页
        3.2.1 热端排气歧管设计第34-39页
        3.2.2 冷端改进第39-40页
    3.3 催化剂配方选择第40-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4 改进后排气系统的性能分析第44-54页
    4.1 引言第44页
    4.2 改进前后排气歧管内流场仿真对比分析第44-48页
        4.2.1 排气背压第44-45页
        4.2.2 前催前端面速度均匀性第45-47页
        4.2.3 氧传感器位置速度分析第47-48页
    4.3 改进前后排气歧管流固耦合FEA热分析第48-52页
        4.3.1 优化前后排气歧管温度场比较第48-49页
        4.3.2 优化前后排气歧管热应力分析第49-50页
        4.3.3 优化前后排气歧管热变形分析第50页
        4.3.4 优化前后排气歧管热模态分析第50-51页
        4.3.5 优化前后排气歧管热塑性分析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5 改进后样件制作与试验验证第54-66页
    5.1 引言第54页
    5.2 改进样件制作第54-55页
    5.3 台架试验验证第55-63页
        5.3.1 试验要求第55-57页
        5.3.2 台架背压试验验证第57-58页
        5.3.3 性能试验第58-60页
        5.3.4 台架耐久试验验证第60-63页
    5.4 路试试验验证第63-65页
        5.4.1 排放试验验证第63页
        5.4.2 试车场试验验证第63-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6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66-68页
    6.1 全文总结第66-67页
    6.2 工作展望第67-68页
致谢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143618,这篇论文共7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2.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7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