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保护研究--以大利侗寨、肇兴侗寨为例

古村落景观论文 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论文 景观保护论文 肇兴侗寨论文
论文详情
村落,是国家和社会的根。同时,由于村落文化具有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等特质,承载了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古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古村落的景观也是民俗文化的容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领地。纵观历史可知,西南地区由于古时几条重要的民族迁徙通道都在此,所以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将这几条迁徙通道连接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大的“十字”,而这个十字的中心就在贵州。黔东南州便是这个大“十字”中心重要的一个节点。黔东南州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黔东南州的侗族古村落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地理格局,在城市化的人类文明旅程中既表现了滞后性,又表现了开放性。侗族古村落也由于这种特殊的双重性质,成为了该地区侗族发展的“活化石”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各界对于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高度重视。可是,现代化的建设手段毁坏了传统侗族建筑特征,青壮年的外出造成的“空巢”现象,旅游业带来的业态单一等问题都正逐步地吞噬着大量的古村落空间,破坏了侗族古村落景观。基于这一现实背景,确定了对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保护进行专项研究的必要性。本文针对古村落景观作研究,以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侗族古村落(肇兴侗寨以及大利侗寨)进行景观特征与现状方面的详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分别从古村落整体空间布局、古村落内部空间构成以及古村落景观节点三个方面对其景观特征进行总结。以两古村落景观特征为基础,进一步对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特征与保护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得出其具有:“枕山、邻水、面屏”的自然山水格局,“曲折多变、发散生长”的街巷空间,“多源、循环”的水环境系统,“一房一楼一坪”的中心空间,“功能优先、自由生长”的绿化空间,“因地制宜、民族特有”的传统建筑,“趋吉避凶、乡土特色”的节点特征。同时,根据前文的总结,从整体性,可持续发展,保护为主、发展为辅的三个方面提出了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保护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对应的发展策略。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贵州省古村落现状第12-13页
        1.1.2 古村落面临问题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国外古村落保护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国内古村落保护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3 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保护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页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9-21页
        1.4.1 研究对象第19-20页
        1.4.2 研究范围第20-21页
    1.5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5.1 文献研究第21页
        1.5.2 实地调研第21-22页
        1.5.3 归纳与分析第22页
    1.6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2章 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地域环境概况第24-32页
    2.1 黔东南州概况第24-26页
    2.2 自然环境概况第26-27页
        2.2.1 黎平县自然环境概况第26页
        2.2.2 榕江县自然环境概况第26-27页
    2.3 人文环境概况第27-30页
        2.3.1 黎平县人文环境概况第27-28页
        2.3.2 榕江县人文环境概况第28-30页
    2.4 小结第30-32页
第3章 肇兴侗寨景观特征与保护现状第32-66页
    3.1 古村落整体空间布局第32-37页
        3.1.1 村落布局第33-34页
        3.1.2 村落周边自然环境第34-35页
        3.1.3 村落入口与边界第35-37页
    3.2 古村落内部空间构成第37-46页
        3.2.1 街巷空间第37-39页
            3.2.1.1 街巷结构第37-38页
            3.2.1.2 街巷尺度第38-39页
        3.2.2 水环境系统第39-41页
        3.2.3 公共空间布局第41-43页
            3.2.3.1 中心空间第41-43页
            3.2.3.2 街巷广场空间第43页
        3.2.4 绿化空间构成第43-46页
            3.2.4.1 建筑周边点状绿地第44-45页
            3.2.4.2 沿河、沿路带状绿地第45-46页
    3.3 古村落景观节点第46-63页
        3.3.1 传统建筑特征第47-61页
            3.3.1.1 传统侗族民居第47-51页
            3.3.1.2 寨门第51-54页
            3.3.1.3 鼓楼第54-58页
            3.3.1.4 风雨桥第58-61页
        3.3.2 街巷特征第61-63页
            3.3.2.1 街巷节点第61-62页
            3.3.2.2 铺装样式第62-63页
        3.3.3 景观小品第63页
    3.4 小结第63-66页
第4章 大利侗寨景观特征与保护现状第66-90页
    4.1 古村落整体空间布局第67-70页
        4.1.1 村落布局第67-68页
        4.1.2 村落周边自然环境第68-69页
        4.1.3 村落入口与边界第69-70页
    4.2 古村落内部空间构成第70-78页
        4.2.1 街巷空间第70-71页
            4.2.1.1 街巷结构第70页
            4.2.1.2 街巷尺度第70-71页
        4.2.2 水环境系统第71-75页
            4.2.2.1 生活用水第72-73页
            4.2.2.2 自然地表水第73-74页
            4.2.2.3 生活污水第74-75页
        4.2.3 公共空间第75-76页
            4.2.3.1 中心空间第75-76页
            4.2.3.2 村寨集体活动场地第76页
        4.2.4 绿化空间第76-78页
            4.2.4.1 建筑周边点状绿地第77页
            4.2.4.2 沿河、沿路带状绿地第77-78页
    4.3 古村落景观节点第78-88页
        4.3.1 传统建筑特征第78-86页
            4.3.1.1 传统侗族民居第78-82页
            4.3.1.2 寨门第82-83页
            4.3.1.3 鼓楼第83-84页
            4.3.1.4 风雨桥第84-86页
        4.3.2 街巷特征第86-88页
            4.3.2.1 街巷节点第86-87页
            4.3.2.2 街巷铺装第87-88页
        4.3.3 景观小品第88页
    4.8 小结第88-90页
第5章 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特征与保护现状第90-98页
    5.1 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特征第90-94页
        5.1.1 古村落整体空间布局特征第90-91页
            5.1.1.1 “枕山、邻水、面屏”的自然山水格局第90-91页
        5.1.2 古村落内部空间构成特征第91-93页
            5.1.2.1 “曲折多变、发散生长”的街巷空间第91-92页
            5.1.2.2 “多源、循环”的水环境系统第92页
            5.1.2.3 “一房一楼一坪”的中心空间第92页
            5.1.2.4 “功能优先、自由生长”的绿化空间第92-93页
        5.1.3 古村落景观节点特征第93-94页
            5.1.3.1 “因地制宜、民族特有”的传统建筑第93-94页
            5.1.3.2 “趋吉避凶、乡土特色”的节点特征第94页
    5.2 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保护现状第94-97页
        5.2.1 自然生态景观现状第95页
        5.2.2 建筑景观现状第95-96页
        5.2.3 非物质文化景观现状第96-97页
    5.3 小结第97-98页
第6章 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的保护原则与发展策略第98-108页
    6.1 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面临挑战第98-100页
        6.1.1 旅游业的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挑战第98页
        6.1.2 城市化进程对古村落的挑战第98-99页
        6.1.3 人口与土地问题的挑战第99页
        6.1.4 现代科技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挑战第99-100页
        6.1.5 村民自身意识缺失的挑战第100页
    6.2 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原则第100-101页
        6.2.1 整体性的原则第100页
        6.2.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100页
        6.2.3 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第100-101页
    6.3 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发展策略第101-106页
        6.3.1 整体性的保护策略第101-104页
        6.3.2 可持续的发展策略第104-105页
        6.3.3 以保护为前提的发展策略第105-106页
    6.4 小结第106-108页
第7章 结论第108-112页
    7.1 论文研究成果与创新第108-110页
    7.2 论文研究不足与拓展方向第110页
    7.3 反思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图表目录第116-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发表论文及主要研究课题一览表第12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213618,这篇论文共12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6.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1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