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

西府方言论文 语音论文 共时描写论文 历史演变论文 共时音变论文
论文详情
本文的关中指陕西中部的关中平原地区。由于从宋代开始陕西关中东部和西部就属于不同的高级行政区管辖,所以人们在文化心理认同上相应地产生了“东府”、“西府”的认知。这种认知也以语言的形式外显出来。“西府”就是今天的宝鸡市及其所辖三区九县,即宝鸡市(含金台区、陈仓区、渭滨区)、麟游县、岐山县、太白县、凤翔县、扶风县、凤县、眉县、千阳县、陇县。该区域除凤县、太白两县南部与陕南交界处属西南官话外,区域大部地区属中原官话秦陇片方言。本文共选取了属于秦陇片方言的17个代表点,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力求展现西府方言语音的整体面貌,揭示其共同的语音特征和内部差异。对一些重要的语言现象进行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观照。本文由七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西府的历史地理及语言概况,对该区域方言研究现状作了介绍;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研究价值等。第二、三部分主要是对西府方言共时平面的音系描写和历时平面的简单比较,以呈现西府方言的整体面貌。第四至第七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四个专题对西府方言中的主要音变特征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即古全浊声母的演变、古端精见组声母在今齐齿呼韵母前的演变、古今韵母演变中“口呼”的转换、中和调和弱化音变等。这些音变特征的形成,可能来自其结构内部成分或要素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可能来自语言扩散中表现出的语言音系结构间的竞争。这些音变特征,既表现为同质结构内不同音类的演化层次,又表现为异质结构的音韵成分的叠加。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方言音系结构的变迁。所以,本文十分关注西府方言音韵结构音类的演化形式、条件、方向和层次,也十分关注西府方言音韵结构与其他方言的竞争形式、条件、方向和层次。主要观点如下:(一)古全浊声母原貌是送气音,清化后不论平仄与次清声母合流,形成了“不论平仄都送气”的演变类型。合流后的强大力量,吸引或感染全清声母也发生了送气化的语音演变。在与权威方言和普通话的竞争中,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都送气的语音特征已经开始萎缩,区域内发展极不平衡。(二)西府方言中古端精见组声母在今齐齿呼韵母前的分合有四种类型,走了两条不同的演变路线。“端精见分立”是“端精合流、见组分立”的前期阶段,是西府方言自有的演变路线的体现。宝鸡话精组读舌面前音,见组读舌面中音,是为了保持尖团分立发生的推链式音变。“精见合流、端组分立”是受官话方言共同的演变模式影响的演变路线。两条演变路线的接触、融合导致了第四种演变类型“端精见合流”。从西府的方言现状预测,其未来的演变还会以“端精合流,与见不混”为主要演变路线,但“端精见合流”可能会是这一系音变的最终归宿。(三)根据西府方言的语音特点,提出了联系古今韵母演变的“口呼”的概念。“口”指古音中的开合口,“呼”指今音的“开齐合撮”四呼。知系合口字在西府的几个代表点今读开口呼,这一现象并不多见,属于西府方言语音演变中的自有层次。宕江摄开口知系舒声字和入声字分别读开口呼和合口呼显示了语音演变中的不同步,药韵知章日组、觉韵知庄组入声字变成合口呼的时间,晚于相同声母的舒声字。精组合口三四等没有读撮口呼而是读合口呼,是受音系结构的平衡性制约的结果。这一音变再次体现了精组声母在音节中的主导作用。(四)汉语双音节化是中和调和弱化音变的动因。“中和调”是指共时音变中的“轻声不轻”的现象。从语法意义和风格意义而言,中和调和普通话的轻声是一样的。中和调在西北方言中广泛存在。通过与关中东府、西北其他方言的比较,以及和境外东干语的比较,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西北方言早期的语言形态。是声调功能淡化,词调功能增强的体现。这一认知也丰富了汉语“轻声”的类型,对轻声理论的深入有一定的价值。在对西府方言的两种弱化音变现象进行描写的同时,我们还运用语音实验的方法直观地呈现了音变的物理特征,一种是韵母的主要元音的延长,在语图上表现为时长的增加。另一种是音节弱化为儿化韵,即整个音节弱化为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两种弱化音变的形式不同,分布地区也有差异,反映了弱化音变“链条”中的不同阶段。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陕西关中西府历史沿革与地理概况第11-14页
    1.2 陕西关中西府地区语言概况第14-15页
    1.3 国内外关于陕西关中西府方言的研究现状概述及评论第15-19页
        1.3.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3.2 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3 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第19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价值与方法第19-21页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本论文的研究价值第20页
        1.4.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 方言材料来源、代表点选择及发音合作人情况简介第21-23页
        1.5.1 方言材料来源第21-22页
        1.5.2 选择方言代表点的原则第22页
        1.5.3 发音合作人情况简介第22-23页
第2章 陕西关中西府方言主要代表点音系第23-49页
    2.1 凤翔县城关话音系第23-25页
    2.2 岐山县凤鸣镇音系第25-27页
    2.3 扶风城关话音系第27-29页
    2.4 麟游九成宫镇音系第29-31页
    2.5 千阳城关镇音系第31-34页
    2.6 眉县首善镇音系第34-36页
    2.7 陇县城关镇音系第36-38页
    2.8 宝鸡市金台区话音系第38-42页
    2.9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话音系第42-44页
    2.10 太白县嘴头镇话音系第44-46页
    2.11 凤县凤州镇话音系第46-49页
第3章 关中西府方言与中古音的比较第49-80页
    3.1 关中西府方言声母与中古声母的比较第49-59页
        3.1.1 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第49-50页
        3.1.2 帮组声母的今读第50-52页
        3.1.3 非组声母的今读第52-53页
        3.1.4 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第53-54页
        3.1.5 端精见组声母的今读第54-57页
        3.1.6 泥来母的今读第57页
        3.1.7 日母的今读第57-58页
        3.1.8 影疑母的今读第58页
        3.1.9 喻母的今读第58-59页
    3.2 关中西府方言韵母和中古韵母的比较第59-72页
        3.2.1 果摄韵母的今读第59-61页
        3.2.2 假摄韵母的今读第61页
        3.2.3 遇摄韵母的今读第61-62页
        3.2.4 蟹摄韵母的今读第62-63页
        3.2.5 止摄韵母的今读第63-65页
        3.2.6 效摄韵母的今读第65页
        3.2.7 流摄韵母的今读第65页
        3.2.8 咸山摄韵母的今读第65-67页
        3.2.9 深臻曾梗摄韵母的今读第67-70页
        3.2.10 宕江摄韵母的今读第70-71页
        3.2.11 通摄韵母的今读第71-72页
    3.3 关中西府方言声调与中古声调的比较第72-80页
第4章 古全浊声母在关中西府方言的历史演变第80-101页
    4.1 古全浊声母在关中西府方言读送气第80-96页
    4.2 古全浊声母在关中西府方言中的新老差异第96-98页
        4.2.1 年龄上新老派的差异第96-97页
        4.2.2 词汇上"土词"和"新词"的差异第97页
        4.2.3 新老差异的实质是两种语音形式的竞争第97-98页
    4.3 古全浊声母仄声字在关中西府方言今读送气是全浊声母送气性质的遗迹第98-101页
第5章 关中西府方言古端精见组声母在今齐齿呼韵母前的分合第101-115页
    5.1 古端精见组声母在今齐齿呼韵母前的分合第101-103页
    5.2 心邪晓匣母在今齐齿呼韵母前的分合第103-105页
    5.3 从《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与今音的比较看关中西府中古端精见组在今齐齿呼韵母前的微观演变第105-107页
    5.4 从类型与音值上考察关中西府中古端精见组在今齐齿呼韵母前演变的时间顺序第107-113页
    5.5 关中西府中古端精见组在今齐齿呼韵母前的未来发展趋势第113-115页
第6章 关中西府方言今读韵母"口呼"的转换第115-135页
    6.1 古知系字今读开口/合口呼韵母的问题第115-130页
        6.1.1 古知系合口字(含宕开三江开二舒声字)今读开口/合口呼韵母的问题第115-129页
        6.1.2 知系宕开三江开二入声字今读合口呼第129-130页
    6.2 合口撮口的互变第130-135页
        6.2.1 "暖乱"等字合口变撮口第130-132页
        6.2.2 "全泉"等字撮口变合口第132-133页
        6.2.3 古止合三中的"支微入鱼"现象第133页
        6.2.4 "肃宿"等字今读合口呼与撮口呼的新老差异第133-135页
第7章 关中西府方言的中和调及弱化音变第135-155页
    7.1 关中西府方言的中和调第135-145页
        7.1.1 中和调在关中西府方言中的表现第135-137页
        7.1.2 岐山话中的中和调及相关的连调模式第137-142页
        7.1.3 西府话中中和调对音系的影响第142页
        7.1.4 西府话中中和调的性质及其成因第142-145页
    7.2 关中西府方言的弱化音变第145-155页
        7.2.1 关中西府方言的韵母延长现象第145-151页
        7.2.2 关中西府方言音节的儿化现象第151-153页
        7.2.3 关中西府方言的弱化音变的动因和方式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6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0316,这篇论文共16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8.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0.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