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群众观论文 教育论文 目标论文 内容论文
论文详情
按照唯物史观原理,社会发展始终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矛盾运动过程。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不同阶段作为历史创造者也是主要生产力的人民群众,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地位作用反映到执政党及其成员,反映到负责组织动员群众的领导干部的观念中会有很大的差别。革命和巩固政权的阶段,群众是按照阶级斗争需要组织的,哪个阶级赢得了群众,包括支配站在自己阶级一边的那部分群众创造的财富和为阶级斗争积蓄的力量,以及阶级斗争决战关头的支持等等,这种作用阶级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当敌对阶级消灭以后,发展生产力成为主要任务,群众的组织形式、劳动形态等也都按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群众的力量、智慧,对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必要性,对手中的权力和群众的关系都可能产生淡漠懈怠的情绪。鉴于此,帮助党员干部和青年一代认清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创造历史的前提、特点、方式,以及与革命年代的差异,帮助人们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群众观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展开了系统研究和探讨,主要分为引言、正文五章、结论几个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引言部分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此选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尝试。第一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理论前提进行考察。主要诠释群众观的概念,辨析群众观的影响因素,群众观与群众路线的关系以及群众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独特内涵,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理论和实践地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第二章,从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角度,梳理了自建党至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群众观教育的历程、基本经验及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独特意蕴,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现实意义。第三章,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目标在论题研究中既是思想理论的导向,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既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群众观点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理论、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武装过程,也是强化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和群众情感的过程,更是解决实际问题,转变作风和服务群众的过程。因此,本章从价值目标、认知目标以及实践目标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目标。第四章,总结归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内容为六个方面:群众创造观、群众主导观、群众权力观、群众利益观、群众结构观和群众教育引导观。在内容观点的表述上既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又重点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群众观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思想。其中群众创造观中社会常态发展阶段群众探索生产关系的首创精神;群众结构观中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及与其它社会阶层的关系的分析较具创新性。第五章,从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教育经验出发,选择了理论武装、实践锻炼和贯穿在党的生活、群众工作、群众监督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基本实现路径。在论述中,努力挖掘了这些路径所承载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最具针对性、实用性的方法,力图运用这些路径和方法全面深入、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结论部分,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科学性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历史活动的新变化,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发展性、开放性,并且可以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24页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2-15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2-23页
    四、研究的创新尝试第23-24页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相关理论第24-46页
    一、群众观第24-30页
        (一)群众观释义第24-26页
        (二)群众观的影响因素第26-27页
        (三)群众观与群众路线的联系与区别第27-28页
        (四)群众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第28-30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第30-34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概念第30-31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形成前提与基础第31-33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实践地位第33-34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第34-46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第35-38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思想继承和借鉴第38-46页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发展及其意义第46-70页
    一、群众观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第46-59页
        (一)群众观教育的历史演进第46-53页
        (二)群众观教育的基本经验和局限性第53-59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意蕴诠释第59-64页
        (一)党的理论创新的核心要义教育第59-61页
        (二)新时期的社会理想教育第61-62页
        (三)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教育第62-63页
        (四)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第63-64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现实意义第64-70页
        (一)有助于全面了解新时期群众历史活动特点第64-65页
        (二)有助于正确解读新时期群众结构关系第65-66页
        (三)有助于正确认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第66-68页
        (四)有助于明确群众观教育培育主体第68-70页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目标第70-85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价值目标第70-76页
        (一)树立人民至上的情感立场第70-72页
        (二)树立以群众为师、为友的思想意识第72-74页
        (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第74-76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认知目标第76-80页
        (一)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第76-78页
        (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精神实质和主要观点第78-79页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实现群众观的知行统一第79-80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实践目标第80-85页
        (一)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第81-82页
        (二)群众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第82-83页
        (三)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明显提高第83-85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主要内容第85-110页
    一、群众创造观第85-90页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85-87页
        (二)劳动是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形式第87-88页
        (三)探索完善生产关系是群众首创精神的重要体现第88-90页
    二、群众主导观第90-94页
        (一)人民幸福的目标主导第90-92页
        (二)群众评判的标准主导第92-93页
        (三)基层和困难群众的工作主导第93-94页
    三、群众权力观第94-98页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95-96页
        (二)领导者管理者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第96-97页
        (三)人民群众是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的主体第97-98页
    四、群众利益观第98-102页
        (一)根本利益是群众的最高利益第98-100页
        (二)基本需求是群众的现实利益第100-101页
        (三)发展是满足群众利益的根本条件第101-102页
    五、群众结构观第102-105页
        (一)工人和农民仍然是群众主体第102-103页
        (二)群众是日益广泛的人群第103-104页
        (三)群众的各个部分共同创造历史第104页
        (四)富裕程度不同的人们都是群众一员第104-105页
    六、群众教育引导观第105-110页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群众事业的根本保证第105-107页
        (二)教育引导群众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第107-108页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引导群众的重要方式第108-110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的实现路径第110-127页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理论宣传与学习第110-115页
        (一) 强化理论宣传是推进教育的重要前提第110-112页
        (二)开展理论培训是加强教育的基本形式第112-114页
        (三)完善组织督导下的自学是教育的保证机制第114-115页
    二、在实践中体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精髓第115-121页
        (一)调查研究是体认精髓的基本形式第115-117页
        (二)观察总结是体认精髓必备的能力第117-119页
        (三)实践锻炼是体认精髓的重要环节第119-121页
    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教育深入开展第121-127页
        (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育严肃性的要求第121-123页
        (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育目标的要求第123-125页
        (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教育过程中群众参与的主要形式第125-127页
结论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7页
后记第137-138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3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390716,这篇论文共13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1.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9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