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聚微孔聚合物的气体分离膜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研究

自聚微孔聚合物PIMs论文 Tr?ger’sbase论文 气体分离论文 共混膜论文
论文详情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需求,制备具有高分离性能的气体分离膜材料成为研究热点。理想的气体分离膜应该同时具备高的透气性和选择性,良好的机械性能,优良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物材料具有价格低,加工性和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在气体分离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自聚微孔聚合物(PIMs)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扭曲结构阻碍了聚合物链间的有效堆积,使得聚合物膜内部产生连续的微孔,使得PIMs具有优异的气体透过性。尽管PIMs聚合物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自由体积,但是渗透系数和选择性之间仍然存在固有的制约关系。Tr?ger’s base聚合物作为一种含N-杂环的微孔类聚合物,虽然其渗透系数略低,但是具有较高的气体选择性。因此将两种聚合物通过一定的方法复合在一起,制备兼具两者优点的共混膜或交联膜是提高聚合物膜气体分离性能的有效手段。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围绕PIMs和Tr?ger’s base聚合物制备了共混膜和交联膜并对其气体分离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分为三部分:1.合成了PIM-1,PIM-M,PIM-Br-30和Tr?ger’s base聚合物,并且进行了1HNMR表征,获得了具有预期结构的目标产物。2.制备了PIM-1@Tr?ger’s base共混膜。利用FT-IR、XRD、SEM对膜结构表征。结果表明,Tr?ger’s base中桥氮结构可以与PIM-1聚合物链之间形成相互作用,致使PIM-1和Tr?ger’s base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气体分离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共混膜中Tr?ger’s base含量的增加,共混膜的链间距降低,气体渗的透通量降低但是选择性呈现上升的趋势,例如,当Tr?ger’s base含量由20wt%上升到80wt%,PIM-1@Tr?ger’s base共混膜H2通量由3489Barrer降至1032Barrer,H2/N2和H2/CH4的选择性由10.5、6.8升至27.2、23.0。与PIM-1膜相比,PIM-1@Tr?ger’s base共混膜表现出更好的机械性能和抗塑化性能,在低温下具有更好的气体选择性。3.制备了PIM-Br-30@Tr?ger’s base交联膜。通过XRD对膜链间距的变化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Tr?ger’s base含量的升高链间距逐渐降低,更有利于气体分离。通过气体分离性能的测试可得,随着Tr?ger’s base含量的增加,交联膜的气体通量降低,但是气体选择性明显上升。例如当Tr?ger’s base的含量由5wt%上升到50wt%,H2的通量从3260Barrer降到922Barrer,但是H2/N2,H2/CH4的选择性分别从14.0,14.0升至30.7和27.9,结果表明添加Tr?ger’s base并进行热处理之后,PIM-Br-30@Tr?ger’s base交联膜表现出更好的气体分离性能。同时PIM-Br-30@Tr?ger’s base对CO2/N2、CO2/CH4、H2/N2、H2/CH4、O2/N2的分离性能接近或超过2008年Robeson上限。4.通过对共混膜和交联膜的渗透性和选择性的比较表明,Tr?ger’s base作为大分子交联剂可以有效的改善PIMs的气体分离性能,提高选择性。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32页
    1.1 气体分离膜研究背景及发展史第10-12页
    1.2 气体分离膜材料的种类第12-23页
        1.2.1 无机膜材料第12-13页
        1.2.2 高分子膜材料第13-21页
        1.2.3 混合基质膜材料第21-23页
        1.2.4 高分子聚合物共混膜材料第23页
    1.3 气体分离膜分离原理第23-28页
        1.3.1 气体在多孔膜传递机理第23-25页
        1.3.2 气体在非多孔均质膜传递机理第25-26页
        1.3.3 RobesonUpperbound第26-28页
    1.4 气体分离膜的应用第28-30页
        1.4.1 空气分离第29页
        1.4.2 氢气回收第29页
        1.4.3 二氧化碳捕集第29-30页
        1.4.4 烯烃-烷烃分离第30页
    1.5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30-32页
        1.5.1 论文选题意义第30页
        1.5.2 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2-42页
    2.0 实验药品及试剂第32-33页
    2.1 实验仪器及型号、测试条件第33-34页
        2.1.1 红外光谱测试(FT-IR)第33页
        2.1.2 核磁共振测试(~1HNMR400MHz)第33页
        2.1.3 膜的微观形貌表征第33页
        2.1.4 机械性能测试第33页
        2.1.5 X射线衍射测试(XRD)第33页
        2.1.6 气体分离性能表征第33-34页
    2.2 自聚微孔聚合物(PIM-1)的制备第34-36页
        2.2.1 PIM-1合成原料的预处理第34-35页
        2.2.2 PIM-1的制备第35-36页
    2.3 自聚微孔聚合物(PIM-M)的制备第36-37页
        2.3.1 TTSBI-M的制备第36页
        2.3.2 PIM-M的制备第36-37页
    2.4 自聚微孔聚合物(PIM-Br-30%)的制备第37页
    2.5 Tr?ger'sbase的制备第37-38页
    2.6 核磁(~1HNMR)表征第38-40页
    2.7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PIM-1@Tr?ger'sbase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2-58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PIM-1@Tr?ger'sbase共混膜的制备第43页
    3.3 PIM-1@Tr?ger'sbase共混膜的结构表征第43-45页
        3.3.1 PIM-1@Tr?ger'sbase的FT-IR表征第43-44页
        3.3.2 PIM-1@Tr?ger'sbase共混膜的XRD表征第44-45页
    3.4 PIM-1@Tr?ger'sbase共混膜的形态表征第45-46页
    3.5 PIM-1@Tr?ger'sbase共混膜的机械性能表征第46-47页
    3.6 PIM-1@Tr?ger'sbase共混膜的气体分离性能表征第47-53页
    3.7 PIM-1@Tr?ger'sbase共混膜抗塑化性能表征第53-54页
    3.8 温度对PIM-1@Tr?gerbase共混膜的影响第54-56页
    3.9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PIM-Br@Tr?ger'sbase交联膜的制备及气体分离性能研究第58-70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PIM-Br-30@Tr?ger'sbase交联膜的制备第58页
    4.3 PIM-Br-30@Tr?ger'sbase交联膜形貌表征第58-59页
    4.4 PIM-Br-30@Tr?ger'sbase交联膜XRD表征第59-60页
    4.5 PIM-Br-30@Tr?ger'sbase交联膜气体分离性能表征第60-65页
    4.6 交联膜与共混膜气体分离性能表征对比第65-68页
    4.7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70-72页
    5.1 结论第70-71页
    5.2 建议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致谢第80-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096015,这篇论文共8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4.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1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