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时相Landsat卫星影像直接提取沙漠化区域的简便方法

沙漠化区域论文 荒漠化区域论文 沙质地表论文 最大类间方差法论文
论文详情
沙漠化是我国北方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造成重要影响。如何快捷简便地提取出一定时间内发生了由“非沙质地表”到“沙质地表”转化的沙漠化区域,对沙漠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项目“河西走廊绿洲化、沙漠化动态监测”为依托,以沙漠化最为典型的民勤地区为实验区,以1994年和2014年的Landsat卫星影像为数据源,试图通过对基于Landsat的不同时相间沙漠化区域提取方法的研究,探索出一套直接提取沙漠化区域的简便方法。本文所开展的工作和获得认识如下:1、探索出一种基于差异主成分变换的荒漠化区域快速提取方法。基于差异主成分变换后第一主分量值的正负能表征变化的方向性(大于零表征荒漠化,小于零表征绿洲化)的发现,通过差异主成分变换与最大类间方差法的结合使用,提出了不同时相的Landsat卫星影像之间荒漠化区域的快速提取方法。经多个区域的影像对比,发现利用该方法提取荒漠化区域精度较高,操作简单,可行性较好。2、遴选出NDMI(归一化土壤湿度指数)为反映沙质地表特征的最佳指征因子。反演了常用于沙漠化遥感监测的8个指标,分别为NDMI(归一化土壤湿度指数)、NDWI(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MDI(归一化多波段干旱指数),Albedo(反照率)、MSAVI(修正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以及3×3、5×5和7×7窗口的纹理均值,并对其用于不同类型沙质地表的一次性提取的适用性进行评价。NDMI因其在不同类型的沙质地表之间同质性最好,在沙质地表与其他地类之间异质性较强,被遴选为沙质地表的最佳指征因子。3、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类间方差法对NDMI多次分割的沙质地表提取方法。受图像二分原理的启发,提出了基于最大类间方差法对NDMI多次分割确定阈值,进而提取沙质地表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不依赖于训练样本,可避免训练样本的数量和质量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有效地区分与沙质地表容易混分的戈壁、撂荒地与盐碱地,总体精度可达到82%,但不足之处是对于山体有误分现象。4、总结出先识别荒漠化区域再确定沙质地表,进而直接获得沙漠化区域的简便方法。沙漠化区域是荒漠化区域的子集,故只需将荒漠化的区域的提取结果与沙质地表提取结果求交集即可获得沙漠化区域。经实地考察验证结合影像对比,发现利用本文方法提取出的近20年民勤地区的沙漠化区域接近客观实际,提取精度较高,充分说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第14-16页
        1.3.1 研究目标第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页
        1.3.3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3.4 论文结构第15-16页
第二章 沙漠化提取理论基础第16-20页
    2.1 沙漠化概念第16页
    2.2 变化检测综述第16-19页
        2.2.1 差异主成分变换法第17页
        2.2.2 变化检测中变化像元的确定原理第17-18页
        2.2.3 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第18-19页
    2.3 沙漠化区域提取的基本思路第19-20页
第三章 荒漠化区域提取方法第20-29页
    3.1 来自差异主成分变换的发现第20-23页
    3.2 基于差异主成分变换的荒漠化区域提取方法第23-24页
    3.3 实验与分析第24-29页
第四章 沙质地表提取方法第29-46页
    4.1 来自洋葱的思考第29-30页
    4.2 沙质地表指征因子定量反演与评价第30-41页
        4.2.1 反照率(Albedo)第31-32页
        4.2.2 修正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第32-34页
        4.2.3 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第34-35页
        4.2.4 归一化多波段干旱指数(NMDI)第35-37页
        4.2.5 归一化土壤湿度指数(NDMI)第37-38页
        4.2.6 纹理第38-41页
    4.3 基于多次分割的沙质地表提取方法第41-42页
    4.4 实验与分析第42-45页
    4.5 验证与评价第45-46页
第五章 沙漠化区域提取方法第46-52页
    5.1 沙漠化区域提取方法第46页
    5.2 实验与分析第46-5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2-54页
    6.1 结论第52-53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53-54页
        6.2.1 不足第53页
        6.2.2 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207413,这篇论文共6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