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中心地结构与扩散域研究

中心地论文 扩散域论文 中心性测度论文 中心地结构论文
论文详情
论文从中心地理论当前发展的新背景和新条件入手,梳理了中心地理论的发展脉络,指出其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创新框架和未来导向,探讨了中心地系统形成与演变的一般机制与影响要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东北地区为实证地区,阐明其发展历史和阶段性特征,利用数学统计方法与GIS技术对其进行中心性测度、职能类型划分和扩散域空间界定。具体而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中心地理论的相关基础理论尤其是区位论进行详细的阐述,指出当前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和城市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化转向等发展特点要求对中心地理论进行相应的改造和理论拓展。结合国内外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的梳理和评判,认为中心地理论作为一个建立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特殊时期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其理论基础和理论背景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建立在古典区位论基础上的传统中心地理论已经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性,同时当前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客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论下对中心地理论进行修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尝试从中心地系统组织形式的变化、中心地系统影响要素转变和中心地理论创新的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发展的模式和创新框架,对未来中心地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进行展望。(2)从系统论角度考量中心地系统,指出中心地系统具有复杂性特征,且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从严格假设条件下的古典中心地理论出发,探讨了假设条件缓和情况下系统特征及中心地系统的动态演变,包括对均衡市场腹地的探讨,人口分布不均时的情形、消费者行为异化、中心地区位固定、人口迁移(城市化)、等级替代等动态模式。阐述了影响中心地系统的普遍要素,包括降水与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地形地貌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心地系统的新生扩散和异化的边界效应。进一步分析了新时期新要素的影响机制,包括交通运输网络演进、信息化与全球化作用下的中心地结构。(3)以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表征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可达性指标、经济开放度指标、信息化和通讯能力指标、现代服务提供能力指标的31项具体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基尼系数和规模指数分别对所选城市1996,2001,2006三个时点的中心性强度进行测度,划分中心地等级,认为省会城市中心性最强且地位稳定;沈阳首位度降低,“2+2”格局显现;高等级中心地高度集聚,两翼边缘化明显;综合中心城市重振,门户和枢纽城市地位凸显;区域差异扩大,资源型城市高度分化。(4)界定扩散域概念和一般影响机制,利用GIS手段,通过时距圈和交通速度折减方法,对东北地区三级以上中心地的扩散域进行空间界定,形成扩散域嵌套图示,结果显示,扩散域具有相互的嵌套、轮空与重叠结构;六边形网络丧失,海港、矿业、铁路枢纽成为中心地区位主导;东北地区海港-腹地中心地系统在东北地区有所体现;圈层状的中心地等级系统不复存在,多核心的链式中心地系统格局显现。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23页
        一、新时期开展中心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背景第11-16页
        二、新时期中心地系统组织与影响要素演变第16-19页
        三、新时期开展中心地理论创新的条件第19-20页
        四、研究意义第20-23页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一、研究目标第23页
        二、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4-30页
        一、研究区域选择第24-25页
        二、研究思路第25-26页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第26-27页
        四、技术路线第27-28页
        五、关于文中模型的说明第28-30页
第二章 中心地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未来导向第30-64页
    第一节 相关基础理论第30-52页
        一、区位论第30-44页
        二、其它相关理论第44-52页
    第二节 国内外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第52-60页
        一、国外研究进展第52-56页
        二、国内中心地理论研究进展第56-58页
        三、传统中心地理论的缺陷与实践错位第58-60页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创新框架与未来研究重点导向第60-64页
        一、理论创新框架第60-61页
        二、中心地理论未来研究重点第61-62页
        三、中心地理论未来实践展望第62-64页
第三章 中心地系统形成与演变的一般机制与作用要素第64-122页
    第一节 基础理论思考第64-68页
        一、系统论角度考量中心地系统第64-66页
        二、中心地系统的高度开放性第66-67页
        三、新时期中心地概念演进第67-68页
    第二节 基于严格假设的中心地理论一般原理第68-71页
        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第68-70页
        二、廖士的中心地理论体系第70-71页
    第三节 条件缓和及系统动态演化第71-86页
        一、对均衡市场腹地不同形态的探讨第71-73页
        二、人口分布不均匀时的情形第73-77页
        三、对消费者行为异化的讨论第77-81页
        四、中心地区位固定条件下的情形第81-82页
        五、中心地系统动态变化模式探讨第82-86页
    第四节 影响中心地系统结构与演变的普遍要素第86-94页
        一、降水与水资源分布造成的密度差异与形变第86-89页
        二、地形地貌对于中心地系统的畸变效应第89-91页
        三、中心地系统的新生扩散第91-92页
        四、异化的边界效应第92-94页
    第五节 新时期各要素影响下的中心地系统结构演变第94-122页
        一、交通方式演进对中心地系统影响机制第94-108页
        二、全球化和信息化空间下的中心地系统空间重构第108-115页
        三、全球生产网络下的空间组织重构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心地系统演进第115-122页
第四章 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结构与扩散域演化第122-196页
    第一节 城市中心性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第122-130页
        一、中心性概念第122-124页
        二、城市中心性特殊影响因素第124-130页
    第二节 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测度第130-159页
        一、中心性测度中的尺度选择第130-134页
        二、测度方法比选第134-137页
        三、中心性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37-140页
        四、测度与评价过程第140-148页
        五、主要城市中心性强度格局与演化特征第148-155页
        六、中心性强度与城市规模共轭演变机制第155-157页
        七、中心性传导效应及邻接地区作用机制第157-158页
        八、城市中心性外向性关联机制第158-159页
    第三节 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职能分类与优化第159-175页
        一、城市职能研究进展第160-162页
        二、本研究区域界定第162页
        三、研究数据的获取与选择第162-163页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第163-168页
        五、对于聚类结果的分析与修正第168-169页
        六、各城市专业化水平分析与职能分类结果第169-173页
        七、东北地区中心地职能类型特征及未来优化导向第173-175页
    第四节 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扩散域特征与演变机制第175-196页
        一、扩散域区域内涵解析第175-176页
        二、扩散域空间特征与一般演变机制第176-182页
        三、东北地区主要中心地扩散域界定第182-189页
        四、扩散域空间格局特征分析第189-193页
        五、东北地区中心地系统的海港-腹地格局特征第193-19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96-200页
    一、基本结论第196-198页
    二、主要创新点第198页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98-200页
参考文献第200-211页
后记第211-213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21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952312,这篇论文共21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3.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06.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