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演变与优化研究

乡村聚落系统论文 演变论文 优化论文 环洱海地区论文
论文详情
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场所。作为人类聚落发展的起源,乡村聚落以其突出的地域适应性、简单实用的空间组织性,充分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成为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依托。当前,我国乡村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乡村聚落的建设高潮已经来临。然而,在摆脱贫困、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积极的投入并未形成良好的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重复建设、无序扩张、千篇一律、乡土特色淡化等现象极为普遍,乡村聚落面临的“发展与保护”矛盾关系亦日趋紧张,可持续发展遭受严峻挑战。本文抓住云南环洱海地区这一具有“高原湖泊生态脆弱区、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区、乡村经济发展活跃区”等多重叠合特征的典型区域,深入分析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敏感地区乡村聚落的演化特征、驱动肌理及优化途径,顺应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需要,并为丰富我国乡村聚落地理理论研究做出积极努力。本文是具有鲜明区域性的应用研究,其展开的逻辑思路是“分析研究基础条件—建立维度分析框架—还原系统演进过程—梳理系统内在机理—建构系统优化机制”。其中,“结构-功能”双维度动态分析框架的建立是本文展开的理论基石。在此分析框架下,依托RS、GIS、Fragtats等技术支持,本文从聚落结构、聚落功能双维度跟踪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动态演变轨迹,解构基于独特区域背景下乡村聚落系统演变的深层内在机理,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宏观趋势和现实要求,探讨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优化建构的统筹策略。本文得出的主要成果和结论有:(1)读取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的历史表征及其现实矛盾,全面把握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的个性特质。(2)构建乡村聚落系统“结构-功能”双维度动态分析框架。借助系统科学一般范式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本文以“系统”的视角观察、审视乡村聚落,梳理了乡村聚落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构成,整合构建出“结构-功能”双维度动态分析框架,并以此作为深入研究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逻辑工具。(3)还原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演化的动态过程。沿袭双维度动态分析框架的思路,本文依循时间轴线(1990~2009年)剖析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演变。结果显示,20年来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结构变化表现出“规模长大”、“分布加密”、“形态不规则拉伸”的显著特征;而在功能变化方面则具有“生产功能非农化转型突出”、“生活功能、服务功能不断改善”、“生态功能仍需进一步调适”等突出特点。同时,本文还讨论了不同结构特征下聚落功能的转型改变,捕捉了不同功能转化路径下聚落结构的投影变化,开展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双向耦合演变分析。(4)剖析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演化的内在机理。本文认为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是环洱海地区自然环境因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资源等)、文化传统因素(民族文化、风水观念)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城镇牵引、交通促进以及政府调控)等多种动因合成作用的共同结果,但相对而言,社会经济因素在当代背景下的主动性、活跃性十分强盛,已成为影响乡村聚落系统演化的主导动因。(5)篦出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优化的主要问题。本文依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导向为建构逻辑,细致分析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演化过程中出现的结构问题和功能问题,以明确系统优化的具体目标,夯实系统优化的落脚点。(6)提出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优化的整合方略。以破解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结构-功能”双维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本文提出了“创新乡村聚落产业发展的典型性路径模式”、“推进乡村聚落系统中的质密性节点建设”、“修复乡村聚落的乡土性生态本底”、“提升乡村聚落的现代化生活质量”等兼顾结构特征和功能要求的整合性建构策略。此外,本文还从强化乡村聚落系统优化的人才、资金、土地要素保障以及转换政府调控重心等辅助角度讨论了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优化的保障机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绪论第11-33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14-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内容第15-17页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第17-22页
        1.3.1 技术路线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关键技术与数据来源第17-22页
    1.4 相关理论基础第22-25页
        1.4.1 基础层次的理论第22-23页
        1.4.2 本体层次的理论第23-25页
    1.5 研究对象界定第25-33页
        1.5.1 聚落与乡村聚落第25-27页
        1.5.2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第27-28页
        1.5.3 系统与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第28-33页
2 乡村聚落的相关文献述评第33-55页
    2.1 国外乡村聚落研究第33-41页
        2.1.1 乡村聚落形态与分类研究第33-34页
        2.1.2 乡村聚落区位研究第34-35页
        2.1.3 乡村聚落演变研究第35-38页
        2.1.4 乡村聚落景观与生态研究第38-39页
        2.1.5 乡村聚落社会研究第39-40页
        2.1.6 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研究第40-41页
    2.2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第41-52页
        2.2.1 乡村聚落基础性研究第41-43页
        2.2.2 乡村聚落影响因素与演变机制研究第43-45页
        2.2.3 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研究第45-47页
        2.2.4 乡村聚落景观生态与社区发展研究第47-49页
        2.2.5 乡村聚落专题研究第49-50页
        2.2.6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的相关研究第50-52页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比与启示第52-55页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体趋势第52页
        2.3.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同特点第52-53页
        2.3.3 几点启示第53-55页
3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环境与表征第55-77页
    3.1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环境第55-65页
        3.1.1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自然环境第55-59页
        3.1.2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人文环境第59-65页
    3.2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表征第65-77页
        3.2.1 聚落分布第65-67页
        3.2.2 聚落规模第67-68页
        3.2.3 聚落建筑第68-72页
        3.2.4 聚落文化第72-74页
        3.2.5 特色聚落第74-77页
4 乡村聚落系统的诊断方法与分析框架第77-93页
    4.1 系统科学的一般范式第77-81页
        4.1.1 系统的科学思维第77-79页
        4.1.2 系统的科学分析第79-81页
    4.2 乡村聚落系统的一般诊断方法第81-88页
        4.2.1 结构方法第81-83页
        4.2.2 功能方法第83-88页
        4.2.3 过程方法第88页
    4.3 乡村聚落系统“结构-功能”双维度动态分析框架第88-93页
        4.3.1 乡村聚落系统一般诊断方法的整合第88-90页
        4.3.2 乡村聚落系统“结构-功能”双维度动态分析框架第90-93页
5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演变第93-163页
    5.1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结构演变第93-109页
        5.1.1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区位特征与演变第93-97页
        5.1.2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规模演变第97-102页
        5.1.3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形态演变第102-107页
        5.1.4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结构演变小结第107-109页
    5.2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功能演变第109-138页
        5.2.1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生活功能演变第109-113页
        5.2.2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生产功能演变第113-129页
        5.2.3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生态功能演变第129-135页
        5.2.4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服务功能演变第135-137页
        5.2.5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功能演变小结第137-138页
    5.3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结构-功能双向耦合演变第138-148页
        5.3.1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结构-功能耦合演变第138-142页
        5.3.2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功能-结构耦合演变第142-147页
        5.3.3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结构-功能双向耦合演变小结第147-148页
    5.4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演变的内在机理第148-163页
        5.4.1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演变的动因构成及其作用机制第148-150页
        5.4.2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演变的基础性动因分析第150-152页
        5.4.3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演变的主导性动因分析第152-163页
6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的优化第163-199页
    6.1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优化的目标导向第163-165页
        6.1.1 产业创新,核心发展第163页
        6.1.2 以人为本,宜居发展第163-164页
        6.1.3 生态协调,和谐发展第164页
        6.1.4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第164-165页
    6.2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优化的逻辑导向第165-168页
        6.2.1 “图底关系”的逻辑启发第165-167页
        6.2.2 从“图底关系”到“问题导向”第167-168页
    6.3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8-176页
        6.3.1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结构的主要问题第168-172页
        6.3.2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功能的主要问题第172-176页
    6.4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优化的整合方略第176-193页
        6.4.1 创新乡村聚落产业发展的典型性路径模式第176-181页
        6.4.2 推进乡村聚落系统中的质密性节点建设第181-186页
        6.4.3 修复乡村聚落的乡土性生态本底第186-189页
        6.4.4 提升乡村聚落的现代化生活质量第189-193页
    6.5 环洱海地区乡村聚落系统优化的保障机制第193-199页
        6.5.1 增强乡村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发展能力第193-194页
        6.5.2 疏通城乡人口流动渠道第194-195页
        6.5.3 抓好乡村土地保障第195-196页
        6.5.4 拓展建设资金来源第196-197页
        6.5.5 转换政府调控重心第197-199页
7 结语第199-204页
    7.1 主要结论第199-201页
    7.2 主要创新之处第201-202页
    7.3 不足与展望第202-204页
        7.3.1 存在不足第202-203页
        7.3.2 研究展望第203-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1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11-212页
致谢第21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604412,这篇论文共21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3.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06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