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以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为例

地方依恋论文 少数民族旅游地论文
论文详情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价值观、民族意识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同化,而发展这些地区的旅游业无疑是应对民族性不断缺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地方作为各种旅游活动展开的环境背景,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天然的情感关系,旅游活动有利于重新建立这些民族居民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联结,重塑民族认同,反过来良性的依恋机制也能够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因此本文从“地方依恋”角度,通过对大兴安岭鄂伦春族的实证研究,利用人地关系理论解释鄂伦春民族发展的特殊性,讨论该民族地方依恋水平及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并提出促进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依存的合理有效途径。本选题的研究目的: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总结国外关于地方依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内研究实际,扩展地方依恋的应用范围和理论内涵,完善地方依恋的理论框架。②通过分析鄂伦春民族发展的特殊性与现实状况,探讨旅游发展对于提高其民族认同和地方归属感的积极意义。③通过对相关评价指标的分析,尝试讨论鄂伦春民族居民地方依恋的不同水平及对旅游发展期望的影响。④通过量化分析结果,针对鄂伦春民族现实与旅游发展基础,探寻其未来发展的积极有效途径,促进民族旅游地活力社区的形成。本选题的研究过程:依托民族旅游发展和地方依恋的大背景,结合鄂伦春民族发展的特殊性以及现实发展状况,提出对鄂伦春民族地方依恋研究的必要性,以及依恋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地方依恋理论研究的系统分析,揭示地方依恋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和应用范围。从实证角度深入分析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发展的特殊性及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得一手数据,对居民旅游地方依恋水平和对旅游发展态度进行评价分析。最后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探讨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民族旅游发展的设想和途径。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鄂伦春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一般规律。鄂伦春民族旅游地居民的性别、年龄、定居时间、参与旅游业程度、社会阶层等社会人口变量与地方依恋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鄂伦春族女性的地方依恋水平高于男性,且参与现有旅游活动的程度较高,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也高于男性。年龄、定居时间长短与地方依恋呈正相关关系,职业、受教育程度与地方依恋呈差异性相关关系,参与旅游业的居民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程度较高。②鄂伦春居民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重新定义。地方依恋可表述为地方功能性依赖与地方精神性归属,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是存在相关性的两个不同概念。③鄂伦春民族居民对地方依恋中地方功能性依赖较为明显,但地方精神性归属在短暂沉寂于物质依赖之后,必然在某种外力的推动下成为这个民族追求自我重塑和发展的首要目标。④居民地方依恋对旅游发展期望有显著影响,不同地方依恋的居民对旅游期望也不同。⑤民族旅游地社会分层与地方依恋及旅游发展期望存在相关性,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在促进自我认同和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分层,本文对鄂伦春民族进行分层聚类研究,得出了三个有效分层,.并据此提出不同群体之间冲突、融合及由此带来了自我认同和依恋程度的差异。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①新颖视角的选择。本文立足于人地关系的特殊视角,紧密把握地方依恋理论的学术前沿,以民族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②民族旅游研究方向的扩展。选择旅游地居民,尤其是环境发生重大变迁的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科学规范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为未来民族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③鄂伦春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一般规律的认识。本文探讨了鄂伦春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特点,根据地方依恋水平讨论居民的旅游态度及建立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化发展等建议,这些都是前人较少涉及的工作。④将地域意识与民族生存、发展相互联系。将人与地方的特殊情感联系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发展的重要路径进行分析,测度影响其生存状况的因素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探索地方依恋与民族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视角。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1 民族旅游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第12页
        1.2.2 地方依恋是实现人与地方情感归属的有效途径第12页
        1.2.3 鄂伦春民族发展轨迹的特殊性第12-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1 理论意义第13页
        1.3.2 现实意义第13-14页
    1.4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4.1 研究的预期目标第14-15页
        1.4.2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5页
        1.4.3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第15页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5-16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15-16页
        1.5.2 实地调查与统计第16页
        1.5.3 数学分析方法第16页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6-19页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探讨第19-31页
    2.1 地方理论及相关概念第19-22页
        2.1.1 地方理论第19页
        2.1.2 地方理论的相关概念第19-22页
    2.2 国内外旅游地方依恋述评第22-29页
        2.2.1 国外旅游地方依恋研究现状第22-26页
        2.2.2 国内地方理论研究现状第26-27页
        2.2.3 国内外地方依恋研究评述第27-29页
    2.3 基于地方依恋的旅游地居民态度研究综述第29页
    2.4 民族旅游研究综述第29-31页
        2.4.1 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进展第29-30页
        2.4.2 鄂伦春民族旅游研究第30页
        2.4.3 民族旅游地地方依恋研究展望第30-31页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指导理论第31-37页
    3.1 鄂伦春民族发展独特性及鄂伦春民族旅游地的定义第31-32页
        3.1.1 鄂伦春民族独特性第31页
        3.1.2 民族旅游第31-32页
        3.1.3 民族旅游地及鄂伦春民族旅游地第32页
    3.2 社会交换理论第32-33页
    3.3 社会分层理论第33-34页
    3.4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冲突管理理论第34-35页
    3.5 生活形态理论第35-37页
第4章 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旅游的地方性探究第37-45页
    4.1 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民族概况第37-41页
        4.1.1 地理区位分析第37-39页
        4.1.2 自然环境分析第39-40页
        4.1.3 社会环境分析第40页
        4.1.4 经济环境分析第40-41页
    4.2 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民族旅游发展要素分析第41-45页
        4.2.1 旅游资源基础第41-43页
        4.2.2 旅游市场现状第43-44页
        4.2.3 旅游产业水平第44-45页
第5章 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的地方依恋分析第45-57页
    5.1 研究设计第45-47页
        5.1.1 问题的提出第45页
        5.1.2 指标选择与研究假设第45-47页
    5.2 研究区域的数据样本及分析第47-49页
        5.2.1 样本概况及问卷设计第47-48页
        5.2.2 样本信度分析第48页
        5.2.3 样本基础数据分析第48-49页
    5.3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差异性特征分析第49-52页
    5.4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总体特征分析第52-53页
    5.5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的聚类分析第53-55页
        5.5.1 各族群内部职业构成分析第53-54页
        5.5.2 各族群基本特征及命名第54-55页
    5.6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旅游发展期望分析第55-57页
第6章 鄂伦春民族旅游发展建议第57-67页
    6.1 鄂伦春民族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第57-59页
        6.1.1 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第57页
        6.1.2 可进入性第57-58页
        6.1.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第58页
        6.1.4 客源市场第58页
        6.1.5 旅游地民族形象第58-59页
        6.1.6 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第59页
        6.1.7 空间集聚与竞争第59页
        6.1.8 当地居民的态度第59页
    6.2 民族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第59-61页
        6.2.1 从空间角度划分第59-60页
        6.2.2 从参与程度角度划分第60-61页
    6.3 基于鄂伦春民族地方独特性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探析第61-64页
        6.3.1 鄂伦春民族发展生态博物馆的主要瓶颈第61页
        6.3.2 鄂伦春民族发展生态博物馆的主要策略第61-64页
    6.4 基于鄂伦春民族社会分层的民族旅游地社区化建设第64-67页
        6.4.1 鄂伦春民族旅游地社区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第65页
        6.4.2.鄂伦春民族旅游地社区化的建设措施第65-67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67-71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第67-68页
        7.1.1 鄂伦春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一般规律第67页
        7.1.2 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重新定义第67页
        7.1.3 鄂伦春族居民对地方依恋中地方功能性依赖较为明显第67-68页
        7.1.4 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对旅游发展期望有显著影响第68页
        7.1.5 基于民族旅游地社会分层的地方依恋及旅游发展期望第68页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第68-69页
    7.3 主要问题和不足第69-71页
        7.3.1 关于理论结合与问卷设计第69页
        7.3.2 关于样本数量及普适性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附录: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期望调查问卷第77-79页
致谢第79-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684711,这篇论文共8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4.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0.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