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产业转移过程中产学研创新体系再造研究--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产业转移论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 技术创新体系论文 利益分配机制论文 政府激励机制论文 科技创新效率论文
论文详情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内容,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逐渐显现出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国际合作日趋频繁、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加剧、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等重大特征,而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也应景而生。但如果产业承接区只注重价格优惠以及产业配套,而无法为转移而来的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技术配套服务的话,那么极有可能会陷入“产业配套陷阱”,导致产业空心化。在此背景下,建立起与大规模产业转移相适应的新型产学研创新体系,优化承接区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承接区实现高速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之一。本文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技术梯度与产学研创新体系。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定量分析我国技术梯度水平,首次绘出我国的技术梯度图谱,并由此引出技术转移的困境,指出产业承接区脱离价格战和生产配套等低层次的竞争,转而建立健全产学研创新体系,为转移而来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配套,是避免产业空心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2.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将我国目前最为流行的企业一次性总额支付购买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利益分配模式与国外普遍实行的企业提成支付购买科研成果的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并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剖析总额支付模式在我国被广泛采用的原因。基于利润最大化的视角,对比研究不同的利益分配模式,指出提成支付模式更加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最后基于NASH谈判模型,提出合理的提成支付比例。3.政府激励机制研究。基于社会福利的视角,对我国政府普遍采取的具有明显马太效应的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发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可以增加社会福利,而对大型企业、尤其是垄断型企业的支持则存在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之后,政府的支持反而会减少社会福利,从而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4.科技创新效率研究。在将科技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应用与改造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运用链式DEA的方法对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研究,并根据效率特点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各城市及各重点产业效率差异较大,同一城市或重点产业其两个阶段的效率亦差异明显,而且大部分重点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尽如人意,无法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5.共性技术共生研究。对于共性技术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进行分析,并基于共生理论对皖江城市带共性技术共生区域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最后,提出支撑体系的概念,将机制、环境和政策纳入其中,构建新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1.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 文章结构第14-16页
    1.5 可能的创新点第16-18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阐释与文献综述第18-28页
    2.1 产业转移第18-21页
        2.1.1 产业转移概念界定第18页
        2.1.2 产业转移的理论起源及研究历程第18-20页
        2.1.3 产业转移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第20-21页
    2.2 产学研合作第21-24页
        2.2.1 产学研合作概念界定第21页
        2.2.2 产学研合作的动因第21-22页
        2.2.3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第22-23页
        2.2.4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模式第23-24页
    2.3 技术创新体系第24-28页
        2.3.1 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第24页
        2.3.2 国家创新体系第24-26页
        2.3.3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第26页
        2.3.4 技术创新网络与制度网络第26-28页
第三章 技术梯度、技术空心化与产学研创新体系第28-43页
    3.1 我国技术梯度研究第28-34页
        3.1.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区域技术梯度判断模型第28-31页
        3.1.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第31页
        3.1.3 我国区域技术梯度第31-32页
        3.1.4 我国区域技术梯度图谱及分析第32-34页
    3.2 产业技术空心化的问题、挑战与机遇第34-40页
        3.2.1 产业转移中的技术梯度与技术不转移困局第34-36页
        3.2.2 产业空心化与技术空心化第36-40页
    3.3 皖江城市带产学研合作创新现状及评价第40-43页
第四章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探析第43-60页
    4.1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模式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探讨第43-46页
    4.2 基于利润的利益分配模式比较研究第46-56页
        4.2.1 寡头垄断市场第46-52页
        4.2.2 完全竞争市场第52-56页
    4.3 基于Nash谈判模型的利益分配提成比例研究第56-58页
    4.4 政策启示第58-60页
第五章 政府激励机制与社会福利第60-70页
    5.1 政府激励政策现状第60-62页
        5.1.1 企业的资金困境第60页
        5.1.2 政府的激励政策现状第60-62页
    5.2 政府激励政策创新的方向第62-66页
        5.2.1 寡头垄断市场第62-63页
        5.2.2 完全竞争市场第63-66页
    5.3 政策启示第66-68页
    案例第68-70页
第六章 科技创新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第70-84页
    6.1 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效率研究第70-79页
        6.1.1 研究方法简介及模型构造第70-72页
        6.1.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第72-74页
        6.1.3 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效率实证研究第74-79页
    6.2 皖江城市带中小型企业产学研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第79-83页
        6.2.1 产学研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第80-81页
        6.2.2 模型建立及变量设计第81页
        6.2.3 皖江城市带实证结果与分析第81-83页
    6.3 政策启示第83-84页
第七章 共性技术的缺失与共生第84-90页
    7.1 皖江城市带共性技术缺失第84-86页
    7.2 皖江城市带共性技术区域共生研究第86-90页
第八章 产学研创新体系再造与政策创新第90-98页
    8.1 产学研创新体系再造第90-93页
    8.2 政策创新第93-98页
附录第98-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2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226411,这篇论文共12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8.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3.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