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汽车钢的热机械性能与相变研究以及典型汽车零件的热成形制造

高强度汽车钢论文 热成形论文 等温形变论文 力学本构方程论文 组织演变论文
论文详情
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作为汽车车身结构件的制造材料,可以在保证结构件高安全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零件重量,从而实现汽车的节能减排。热成形作为一种新型的坯料成形工艺,将热处理与塑性成形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高强度钢板在成形过程中所出现的回弹问题,保证了零件的成形精度。然而,这种新型的坯料成形工艺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在热成形工艺原理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工艺参数对热成形零件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开发出相应的热成形装备。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所开发的高强度热成形钢WHT1300HF为实验材料,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高温等温条件下的热机械性能;(2)形变参数(形变温度,形变速率,形变量等)对微观组织转变和形貌的影响;(3)一步法淬火-配分热处理工艺对残余奥氏体含量和室温机械性能的作用。与此同时,利用WISCO-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研制的热成形实验线,制备了东风S30乘用车B柱,并对热成形零件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果和结论:(1)在等温拉伸过程中,增加形变温度和形变速率分别明显降低和提高流变应力水平和加工硬化指数。基于Arrhenius形式的本构模型,对等温拉伸真实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拟合,得到了WHT1300HF高强度钢的力学本构方程,其计算相对误差小于5.15%,适用于热成形零件的设计和有限元数值分析。(2)增加奥氏体等温形变量,有利于铁素体的缺陷形核,促进了形变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奥氏体的形变强化导致马氏体相变阻力增大,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下降,细小晶粒数量和小角度晶界数量增多。增加奥氏体等温形变(40%)速率同时促进了马氏体和铁素体相变;但马氏体体积分数和小角度晶界数量减少,细小晶粒数量增多。降低等温形变温度加剧了奥氏体的形变强化,导致Ms温度下降,马氏体体积分数、小角度晶界比例减少,细小晶粒数量增多,铁素体含量明显增加。(3)由于WHT1300HF的含Si含量偏低(0.25wt%),等温(250℃,300℃,350℃)碳分配(30,60,90s)导致马氏体基体中析出ε-碳化物,未转变奥氏体中无法形成碳富集,最终造成室温下残余奥氏体含量很少;但是对其强塑积有所影响,经过3000C碳配分60s后,最大强塑积为17.6GPa%。(4)自主研制的热成形实验线由电伺服机械压力机、活动托架式数控加热炉、坯料传送装置组成,并采用实时同步协同控制策略对其进行控制,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率。所制造的东风S30热成形B柱微观组织均匀,平均抗拉强度为1489MPa,平均延伸率为6.87%,力学性能和尺寸精度均符合白车身要求。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0页
1 绪论第10-33页
    1.1 高强度汽车用钢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 冷成形用汽车钢第12-13页
    1.3 热成形用汽车钢第13-14页
    1.4 热成形工艺原理及研究现状第14-24页
    1.5 淬火-碳分配(Q&P)工艺第24-25页
    1.6 热成形关键装备第25-30页
    1.7 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及目标第30-33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3-41页
    2.1 前言第33页
    2.2 实验材料第33-34页
    2.3 实验方法第34-37页
    2.4 热成形实验线与典型零件制造第37-39页
    2.5 微观组织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第39-41页
3 高温热机械性能及本构方程第41-48页
    3.1 前言第41页
    3.2 形变温度对流变行为的影响第41-43页
    3.3 形变速率对流变行为的影响第43-44页
    3.4 流变行为本构方程第44-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 等温压缩对微观组织的影响第48-63页
    4.1 前言第48-49页
    4.2 等温压缩对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_S)的影响第49-53页
    4.3 等温压缩对微观组织的影响第53-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5 淬火和配分工艺研究第63-70页
    5.1 前言第63页
    5.2 淬火和配分对组织转变的影响第63-67页
    5.3 室温力学性能第67-68页
    5.4 分析与讨论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6 热成形装备及典型零件制造第70-85页
    6.1 前言第70页
    6.2 热成形装备第70-81页
    6.3 热成形零件制造第81-84页
    6.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7 全文总结第85-87页
    7.1 主要结论第85-86页
    7.2 论文创新之处第86页
    7.3 展望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100页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第10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008710,这篇论文共10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0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