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酸奶流变学特性及微观结构的研究

大豆酸奶论文 流变特性论文 微观结构论文 烘烤处理论文 大豆蛋白论文 乳清蛋白论文 微射流处理论文
论文详情
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B02)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01)组合益生菌作为发酵剂,系统研究了不同原料前处理方式、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添加和微射流处理对大豆酸奶物理化学性质、流变学特性、微观结构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原料前处理方式对大豆酸奶pH、酸度、色度、持水力、流变学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前处理方式影响了大豆酸奶的酸度,采用直接浸泡方式处理的大豆酸奶酸度较烘烤处理的样品高。大豆经烘烤前处理后,制备的大豆酸奶亮度和持水力显著降低,粘弹性和剪切稀化特性也减弱。特别的,30min烘烤处理后,大豆酸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且出现淡淡烘烤香,风味得到一定改善。尽管如此,烘烤还是给大豆酸奶的外观和色泽带来了不良影响,导致总体可接受性评分不如采用直接浸泡处理的大豆酸奶。研究了添加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对大豆酸奶pH、酸度、持水力、流变学特性、微观结构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促进了益生菌的产酸,提高了大豆酸奶的持水力,降低了其亮度。此外,添加大豆蛋白的大豆酸奶表现出更强的粘弹性和剪切稀化特性,蛋白凝胶网络也更加紧实致密,而添加相同蛋白含量的乳清蛋白的样品弹性模量G’、损耗模量G’’、屈服应力τ0、稠度系数κ和表观粘度η50都较低,且蛋白聚集较少,呈现出多孔,均匀和开放疏松的微观结构。添加乳清蛋白(高浓度或低浓度)后,大豆酸奶的豆腥味变得不明显,质地变柔软,口感也变得细腻爽滑,总体可接受性评分最高。另一方面,添加低浓度(0.8%)的大豆蛋白后,大豆酸奶的气味、滋味和质构都有所改善,特别是质构,其评分由5.15显著提高到7.00,总体可接受性也有提高。添加高浓度(1.6%)的大豆蛋白则对大豆酸奶的感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样品出现异于豆腥味的异味,表面出现少量的乳清析出,质地也较硬且出现颗粒感,总体接受性不高。研究了微射流处理对大豆酸奶pH、酸度、持水力、流变学特性、微观结构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射流处理对大豆酸奶的pH无明显影响,却显著提高了其酸度和持水力。微射流处理还显著增强了大豆酸奶的粘弹特性,样品表现出更强的粘稠度。大豆酸奶的剪切稀化特性也同样得到了强化,样品的剪切应力、屈服应力τ0和滞后回路HL也都有明显增大。微观结构观察显示,经微射流处理的大豆酸奶凝胶更加致密,蛋白连接更紧密,蛋白分枝增多,网络结构中孔隙数目增多且大小明显减小,同时脂肪球的体积和数量也明显减少,脂肪与蛋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均匀致密的凝胶网络。感官评价结果指出,低蛋白含量的SY大豆酸奶应用微射流处理后,整体感官品质显著改善。纯大豆酸奶SY经过微射流处理后,组织细腻,质地柔软,成为所有样品中总体接受性评分最高的。而对于蛋白含量稍高的SPI1和SPI2样品,微射流处理使其形成了更强的凝胶,反而对质构和滋味产生了不佳的影响,因而影响了其整体的口感和接受性。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酸奶的研究进展第12-21页
        1.2.1 酸奶凝乳的物理化学机理第13-14页
        1.2.2 酸奶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研究第14-17页
        1.2.3 影响酸奶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因素第17-21页
    1.3 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概述第21-27页
        1.3.1 大豆蛋白的研究进展第22-25页
        1.3.2 乳清蛋白的研究进展第25-27页
    1.4 微射流均质技术概述第27-28页
        1.4.1 微射流均质技术在乳制品中的应用第27-28页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8-30页
        1.5.1 立题依据第28-29页
        1.5.2 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二章 不同原料前处理方式对大豆酸奶物化性质、流变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第30-44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30-31页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0-31页
        2.2.2 实验仪器设备第31页
    2.3 实验方法第31-34页
        2.3.1 大豆酸奶的制备第31-32页
        2.3.2 大豆酸奶各项指标测定第32-33页
        2.3.3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33-34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4-43页
        2.4.1 不同原料前处理方式对大豆酸奶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第34-38页
        2.4.2 不同原料前处理方式对大豆酸奶 pH 和酸度的影响第38-39页
        2.4.3 不同原料前处理方式对大豆酸奶持水力和色度的影响第39-40页
        2.4.4 不同原料前处理方式对大豆酸奶中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第40-41页
        2.4.5 大豆酸奶感官评价与描述第41-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对大豆酸奶物化性质、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第44-57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材料与设备第44页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4页
        3.2.2 实验仪器设备第44页
    3.3 实验方法第44-47页
        3.3.1 大豆酸奶的制备第44-45页
        3.3.2 大豆酸奶各项指标测定第45-47页
        3.3.3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47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7-56页
        3.4.1 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对大豆酸奶 pH 和酸度的影响第47-48页
        3.4.2 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对大豆酸奶持水力和色度的影响第48-50页
        3.4.3 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对大豆酸奶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第50-53页
        3.4.4 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对大豆酸奶微观结构的影响第53-55页
        3.4.5 大豆酸奶感官评价第55-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微射流处理对大豆酸奶物化性质、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第57-71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57页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7页
        4.2.2 实验仪器设备第57页
    4.3 实验方法第57-59页
        4.3.1 大豆酸奶的制备第57-58页
        4.3.2 大豆酸奶各项指标测定第58-59页
        4.3.3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59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59-70页
        4.4.1 微射流处理对大豆酸奶 pH 和酸度的影响第59-60页
        4.4.2 微射流处理对大豆酸奶持水力的影响第60-61页
        4.4.3 微射流处理对大豆酸奶流变特性的影响第61-64页
        4.4.4 微射流处理对大豆酸奶微观结构的影响第64-68页
        4.4.5 大豆酸奶感官评价与描述第68-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结论和展望第71-73页
    一、结论第71-72页
    二、本论文创新之处第72页
    三、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附件第8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536609,这篇论文共8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6.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4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