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动接枝改性聚丙烯的研究及应用

N-苯基马来酰亚胺论文 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论文 邻苯二甲酰亚胺论文 高流动聚丙烯论文
论文详情
聚丙烯的熔体黏度高,分子极性低,在熔融浸渍玻璃纤维丝束生产长玻纤增强PP粒料时难以浸透玻璃纤维丝束,难以与玻璃纤维产生良好的界面粘合,因此需要对PP进行改性,以提高其流动性和极性。本文研究了马来酰亚胺类单体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和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MI)在引发剂过氧化二特丁基(DTBP)作用下对聚丙烯的熔融接枝改性,用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了改性聚丙烯的结晶结构;用TGA表征聚丙烯经熔融接枝改性后的热稳定性;考察了单体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用量对改性聚丙烯(PP)熔融流动速率(MFR)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单体N-PMI和BMI在有过氧化物和无过氧化物的情况下都接枝至PP上,且接枝效率随单体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3份单体用量下最高可达38%。热分析实验表明,接枝改性增加了聚丙烯结晶内的缺陷,降低聚丙烯的熔点和结晶度;同时提高了PP的热稳定性,改性PP的起始热失重温度Tonset随单体含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在3份单体用量下起始热失重温度Tonset比接枝改性前提高约40℃。在马来酰亚胺改性PP中,DTBP是提高PP流动性的主要因素。DTBP在提高流动性的同时也显著降低改性聚丙烯的抗冲击韧性。但随DTBP用量增加,改性PP的MFR迅速上升,而冲击强度变化并不显著。随着接枝单体N-PMI和BMI用量增加,改性PP的MFR先上升后降低,N-PMI的增幅大于BMI的增幅;冲击强度随单体用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而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拉伸强度变化不大。在DTBP用量为0.05~0.2份,通过调整马来酰亚胺单体种类和用量,可在30~90 g/10 min范围内调节MFR,并使冲击强度维持在25 J/m左右。本研究在马来酰亚胺改性PP的基础上,加入了PTI以进一步提高PP的流动性;通过正交分析考察了N-PMI、BMI和PTI对MFR、冲击强度和热变形温度的影响以及N-PMI、BMI和PTI之间的交互作用;研究了PTI单独因子对改性PP的MFR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改性PP的晶体结构;用TGA表征聚丙烯经改性后的热稳定性。正交实验结果表明,N-PMI、BMI和PTI对改性PP的MFR和热变形温度影响显著,但它们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其对PP的冲击强度有一定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但不显著。PTI对纯PP的MFR影响不明显,但在PP加工温度下,PTI能溶于马来酰亚胺接枝改性的PP,大幅提高改性PP的MFR,并在注塑成型时析出结晶,成为可产生相变的增塑剂,同时改善马来酰亚胺改性PP料的流动性、热稳定性、热变形温度和力学性能。在优化实验的基础上,选用MFR达65g/10min,冲击强度25J/m左右的改性PP配料,于自主研制的熔融浸渍设备中浸渍连续玻璃纤维丝束,生产长玻璃纤维增强PP粒料。分析熔融浸渍效果,考察注塑工艺对玻璃纤维长度及分布和增强聚丙烯(LGFR-PP)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玻纤长度对LGFR-PP复合材料的影响;采用SEM观察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断面形貌。在熔融浸渍法生产的LGFR-PP复合材料中,玻璃纤维的平均长度在0.7mm以上,大于传统加工方法所得的玻纤长度。所得LGFR-PP复合材料明显优于传统加工方法制备的短玻纤增强PP材料,可获得弯曲强度为180 MPa、冲击强度为239.5J/m、拉伸强度为112.0Pa、热变形温度达160℃的复合材料。在研究范围内,注塑工艺参数的变化对LGFR-PP的刚度、强度和热变形温度没有明显的影响,但随着螺杆转速的提高,复合材料的玻纤长度下降,所得LGFR-PP复合材料的抗冲击韧性先降低后上升。SEM结果表明,经过改性后的聚丙烯与玻纤界面的结合更好,用熔融浸渍法生产长玻纤增强改性的PP,其基体与纤维的界面粘结良好。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9页
    前言第14-15页
    1.1 长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粒料第15-21页
        1.1.1 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比较第15-16页
        1.1.2 影响玻纤增强聚丙烯(GFRPP)性质的主要因素第16-17页
        1.1.3 长玻纤增强热塑性树脂(LFRTP)的生产方法第17-20页
        1.1.4 熔融浸渍工艺的关键以及对浸渍配料的要求第20-21页
    1.2 高流动PP 的生产方法第21-30页
        1.2.1 氢调法第21页
        1.2.2 催化剂法第21-24页
        1.2.3 可控降解法第24-30页
    1.3 聚丙烯的改性研究进展第30-36页
        1.3.1 聚丙烯改性方法概述第30-33页
        1.3.2 PP 接枝改性方法及其特点第33-36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第36-39页
        1.4.1 本课题研究意义第36-37页
        1.4.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37页
        1.4.3 本课题创新之处第37-39页
第二章 马来酰亚胺接枝改性聚丙烯的研究第39-59页
    引言第39页
    2.1 实验部分第39-41页
        2.1.1 主要原料第39-40页
        2.1.2 聚丙烯与单体熔融接枝工艺条件第40页
        2.1.3 样品的提纯及接枝效率的测定第40页
        2.1.4 测试与表征第40-4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1-58页
        2.2.1 极性单体的红外表征第41-43页
        2.2.2 接枝物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3-46页
        2.2.3 N-PMI 对改性PP 性能的影响第46-50页
        2.2.4 BMI 对改性PP 性能的影响第50-53页
        2.2.5 马来酰亚胺改性PP 的热稳定性分析第53-56页
        2.2.6 马来酰亚胺单体改性PP 的熔融行为第56-58页
    2.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邻苯二甲酰亚胺提高PP 流动性的研究第59-72页
    引言第59页
    3.1 实验部分第59-61页
        3.1.1 主要原料第59-60页
        3.1.2 改性PP 料的制备方法第60页
        3.1.3 实验配方设计第60页
        3.1.4 测试与表征第60-61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61-71页
        3.2.1 N-PMI、BMI 和PTI 的正交试验第61-65页
        3.2.2 PTI 用量对改性PP 流动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第65-67页
        3.2.3 PTI 改性接枝PP 物的相结构第67-70页
        3.2.4 PTI 改性接枝PP 物的热稳定性分析第70-71页
    3.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四章 玻璃纤维增强高流动改性聚丙烯的结构与性能第72-90页
    引言第72页
    4.1 实验部分第72-74页
        4.1.1 主要原料第72-73页
        4.1.2 制备方法第73-74页
        4.1.3 测试与表征第74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4-89页
        4.2.1 短玻璃纤维增强高流动改性PP 复合材料的研究第74-78页
        4.2.2 长玻璃纤维增强PP 的研究第78-81页
        4.2.3 注塑条件对长玻纤增强PP 性能的影响第81-86页
        4.2.4 复合材料的SEM 分析第86-89页
    4.3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结论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006009,这篇论文共9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9.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9.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