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移植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修复的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论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论文 移植论文 创伤性脑损伤论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论文
论文详情
目的:1初步探讨联合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2初步探讨联合移植BMSCs和VEGF对TBI大鼠的治疗作用。3为进一步研究BMSCs移植治疗TBI奠定实验基础。方法:1、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单独移植BMSCs组、单独应用VEGF组、联合移植组及对照组4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的Feen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造中度TBI模型。2、SD大鼠2只,取股骨骨髓,应用物理性贴壁富集法体外培养BMSCs。3、造模后1周,分别将等量BMSCs、VEGF、BMSCs加VEGF及PBS液立体定向移植到相应组别大鼠的损伤脑组织周边。4、移植2周后处死取脑。采用HE及尼氏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应用Image pro-Plus6.0软件测量半暗带及健侧对称部位BDNF阳性表达区域的总和累积光密度(IOD),以10个随机不连续视野总和IOD的平均值代表该部位BDNF含量。5、统计学处理:总和IOD均值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实验组半暗带与对照组半暗带总和IOD均值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后最小显著差(LSD)t检验,各组半暗带与对称部总和IOD均值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1、大鼠中度TBI模型的建立:3只在打击后迅速死亡。4只在打击后8小时死亡。随机用其他大鼠重新造模以补充缺失样本。最终成功建立TBI模型40只,均为中度损伤。2、大鼠BMSCs的分离与培养: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BMSCs的生物学特性,呈梭形、具有贴壁生长性。培养7天后可得到原代BMSCs。3、立体定向移植:各组大鼠均获得成功移植,术后无死亡。4、病理学检查:HE染色示对称部间质致密,神经元形态正常。半暗带间质略疏松,神经元水肿、密度较对称部略低,偶可见皱缩神经元。在BMSCs组及联合移植组大鼠大脑皮层的颗粒细胞层及半暗带内均可见呈梭形的BMSCs。尼氏染色示半暗带内尼氏体数量较对称部略少。免疫组化染色示BDNF阳性细胞在脑内分布广泛,主要表达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统计学分析:除BMSCs组外,其余各组对称部位BDNF含量均较半暗带高(P<0.05);联合移植组半暗带的BDN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通过立体定向移植法联合移植BMSCs与VEGF可有效抑制TBI发生后半暗带中BDNF含量的减少。2、BMSCs与VEGF联合移植治疗TBI的疗效可能较单纯移植BMSCs更好。
缩略语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部分 大鼠中度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的建造第11-14页
    材料与方法第11-13页
    实验结果第13-14页
第二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第14-16页
    材料与方法第14-15页
    实验结果第15-16页
第三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移植第16-18页
    材料与方法第16-17页
    实验结果第17-18页
第四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移植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修复第18-23页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实验结果第21-23页
讨论第23-26页
结论第26-27页
参考文献第27-29页
综述第29-40页
    参考文献第36-40页
附图第40-44页
个人简介第44-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2208,这篇论文共4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3.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2.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