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6纳米隔热浆料的制备及其在隔热透明涂料的应用研究

六硼化镧(LaB_6)论文 研磨-超声法论文 隔热浆料论文 稳定性论文
论文详情
近年来,能源紧张局势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国是个高能耗的国家,解决能源危机不仅停留探索新型能源方面,更重要是如何节能。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私人住宅都广泛采用大面积玻璃窗及玻璃幕墙,而传统建筑物玻璃隔热效果差,这必然会加大了空调用电量。而纳米六硼化镧(LaB6)作为一种新型重要的无机隔热功能材料,能够阻隔波长为7501400nm的近红外光,对太阳光中的近红外辐射有着明显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而且又有较高的透光性,将其制备成稳定浆料,再与水性树脂混合制备成隔热透明涂料,施工于玻璃上,将会有效减低建筑能耗。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研究工作:(1)首先采用研磨-超声法制备LaB6纳米隔热浆料,研究了分散介质、分散剂、分散方法、研磨时间、超声时间、以及粉体含量对LaB6纳米隔热浆料的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原子力显微镜(AFM)、广角静态动态同步激光散射粒径分析仪(DLS)、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UV-VIS-NIR)等实验仪器对所制得LaB6纳米隔热浆料进行表征,并对改性机理进行探讨,优化了试验工艺参数;结合相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到研磨-超声法制备LaB6纳米隔热浆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分散介质为无水乙醇、表面活性剂为5%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其占粉体含量百分比为5%)、六硼化镧粉体固含量为5%、研磨时间为6h、超时时间为15min,可成功制备出稳定较好的LaB6纳米隔热浆料,其平均粒径约为100nm。(2)采用机械-共混法将LaB6纳米隔热浆料和水性聚氨酯相混合,添加一定量的助剂,制得了纳米LaB6透明隔热涂料。研究了成膜树脂、LaB6纳米隔热浆料含量对隔热涂料的稳定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aB6纳米隔热浆料和水性聚氨酯树脂的体积比为5:100时,涂料稳定性最好。涂料中LaB6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145nm左右,比在浆料内粒子平均粒径略大。(3)研究了隔热透明LaB6涂料的基本性能:力学、光学和隔热性能。研究表明:LaB6纳米隔热浆料和水性聚氨酯树脂的体积比为0.05/1,固化温度为100°C,固化时间为2h,涂层硬度可达4H,附着力为0级,耐水性良好,涂层的可见光透光率在70%以上,而近红外阻隔率达到60%以上,紫外阻隔率也在60%以上,综上可知,镀膜层数为1层时,涂膜的整体性能最优异。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六硼化镧的基本特性第11-15页
        1.2.1 六硼化镧的结构及性能第12-13页
        1.2.2 六硼化镧的应用第13-14页
        1.2.3 六硼化镧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纳米浆料的团聚与分散第15-22页
        1.3.1 团聚因素第15-16页
        1.3.2 分散过程第16-17页
        1.3.3 分散机理第17-20页
        1.3.4 分散方法第20-22页
    1.4 隔热涂料概念及制备方法第22-23页
        1.4.1 基本概念第22页
        1.4.2 制备方法第22-23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1.6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第24-26页
        1.6.1 研究的内容第24页
        1.6.2 创新点第24-26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6-32页
    2.1 LaB_6纳米隔热浆料的制备第26-29页
        2.1.1 实验原料及试剂第26页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6-27页
        2.1.3 表征方法第27-29页
            2.1.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7页
            2.1.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7-28页
            2.1.3.3 原子力显微镜(AFM)第28页
            2.1.3.4 激光粒度分析仪(DLS)第28页
            2.1.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第28页
            2.1.3.6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28-29页
            2.1.3.7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第29页
    2.2 纳米LaB_6隔热透明涂料的制备第29-32页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第29-30页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30页
        2.2.3 表征方法第30-32页
            2.2.3.1 涂料稳定性的表征第30页
            2.2.3.2 涂膜硬度的表征第30页
            2.2.3.3 涂膜附着力的表征第30-31页
            2.2.3.4 涂膜耐水性的表征第31页
            2.2.3.5 涂膜光学性能的表征第31页
            2.2.3.6 涂层隔热性能的表征第31-32页
第3章 LaB_6纳米隔热浆料制备及性能研究第32-56页
    3.1 制备流程第32-33页
    3.2 浆料稳定性的表征第33-3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4-54页
        3.3.1 分散介质对LaB_6浆料性能的影响第34-36页
            3.3.1.1 分散介质对LaB_6浆料稳定性的影响第34-35页
            3.3.1.2 分散介质对LaB_6浆料分散效果图第35页
            3.3.1.3 分散介质比例对LaB_6浆料稳定性的影响第35-36页
        3.3.2 分散剂对LaB_6浆料性能的影响第36-41页
            3.3.2.1 分散剂及用量对LaB_6浆料稳定性的影响第36-39页
            3.3.2.2 分散剂对LaB_6浆料分散效果图第39-41页
        3.3.3 分散工艺对LaB_6浆料性能的影响第41-45页
            3.3.3.1 分散方法对LaB_6浆料稳定性的影响第41-42页
            3.3.3.2 研磨时间对LaB_6浆料稳定性的影响第42-43页
            3.3.3.3 研磨时间对LaB_6浆料粒径的影响第43-44页
            3.3.3.4 超声时间对LaB_6浆料稳定性的影响第44-45页
        3.3.4 LaB_6含量对浆料的性能影响第45-47页
            3.3.4.1 LaB_6含量对浆料的稳定性影响第45-46页
            3.3.4.2 LaB_6含量对浆料粒径的影响第46-47页
        3.3.5 纳米LaB_6粒子的XRD分析第47-48页
        3.3.6 纳米LaB_6粒子的FTIR分析第48-49页
        3.3.7 PVP改性纳米LaB_6的机理分析第49-50页
        3.3.8 LaB_6纳米浆料的粒径分析第50-51页
        3.3.9 纳米LaB_6粒子分散分析第51-53页
            3.3.9.1 TEM图分析第51页
            3.3.9.2 AFM图分析第51-53页
        3.3.10 纳米LaB_6浆料的光学性能分析第53-54页
    3.4 LaB_6纳米隔热浆料最佳配方第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4章 纳米LaB_6隔热透明涂料研究第56-64页
    4.1 制备流程第56-57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7-63页
        4.2.1 成膜剂对涂料的稳定性的影响第57-58页
        4.2.2 LaB_6隔热浆料含量对隔热涂料稳定性的影响第58-59页
        4.2.3 LaB_6隔热浆料各含量的涂料分散效果SEM图第59-61页
        4.2.4 涂料中LaB_6粒子的粒径分析第61-62页
        4.2.5 涂料的LaB_6粒子的TEM分析第62-63页
    4.3 本章总结第63-64页
第5章 纳米LaB_6隔热透明涂膜的性能研究第64-77页
    5.1 镀膜工艺对涂膜的影响第64-65页
    5.2 纳米LaB_6含量对涂膜的影响第65-68页
        5.2.1 力学方面的影响第65页
        5.2.2 光学方面的影响第65-67页
        5.2.3 隔热方面的影响第67-68页
    5.3 固化条件对涂膜的影响第68-72页
        5.3.1 力学方面的影响第68-69页
        5.3.2 光学方面的影响第69-71页
        5.3.3 隔热方面的影响第71-72页
    5.4 涂膜厚度对涂膜的影响第72-75页
        5.4.1 力学方面的影响第72-73页
        5.4.2 光学方面的影响第73-74页
        5.4.3 隔热方面的影响第74-75页
    5.5 纳米LaB_6隔热透明涂料综合性能表征第75-76页
    5.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结论第77-78页
    6.2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致谢第85-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178008,这篇论文共8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5.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