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优势与转移问题: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对创新的曲线效应

弱联系论文 结构洞论文 网络多样性论文 搜索优势论文 转移问题论文 创新绩效论文 地理接近性论文 吸
论文详情
随着技术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及时获取并应用企业外部的新颖知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创新网络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战略机遇。凭借低成本优势切入全球价值链之后,如何获取和利用该网络之中的创新资源,实现价值链的攀升,是本土企业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胜出的关键。网络结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是重要的研究主题。以往研究虽然已勾勒出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影响的网络结构特征,但是,网络结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相互冲突的研究结论。例如,一些研究认为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形成的稀疏异质性网络提供新颖的知识,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另一些研究却发现强联系、网络闭合和网络相似性形成的密集同质性网络促进知识转移,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最近,一些学者认为,为完整地理解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需要考察它们对企业创新绩效可能产生的曲线效应。本文围绕“网络结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研究,力图打开网络结构特征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的黑箱。具体而言,本研究逐层深入探究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是否具有倒U型曲线效应;(2)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为什么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曲线效应;(3)地理接近性如何影响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的搜索优势与转移问题;(4)吸收能力如何调节知识新颖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文献阅读与调查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构建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问卷收集了226家制造业企业的自我中心网络和创新绩效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层次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检验所构建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曲线效应。企业从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获得的创新收益存在最佳点:在最佳点范围之内,增加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超过最佳点,增加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降低企业创新绩效。弱联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影响,企业与主要创新伙伴的联系越弱,越不利于企业创新。(2)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通过搜索优势与转移问题这两种中介机制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具有搜索优势,能够提供新颖的知识;但也存在转移问题,通过它们转移知识存在着困难。搜索优势与转移优势对企业创新绩效都具有正影响。为获得最佳的创新收益,企业需要在搜索优势与转移问题之间取得某种平衡。适度的结构洞数量和网络多样性有助于企业实现搜索优势与转移问题之间的平衡,从而使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曲线效应。企业与主要创新伙伴的弱联系对搜索优势与转移优势均有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弱联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负效应。(3)地理接近性能够改变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的搜索优势与转移问题。地理接近性降低弱联系和网络多样性产生的转移问题,同时也降低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提供新颖知识的潜力。获取邻近创新伙伴的知识比较容易,但知识新颖度低,创新潜力相对不足;获取遥远创新伙伴的知识比较困难,但知识新颖度高,创新潜力相对较高。(4)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知识新颖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外部新颖知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应越大。尽管组织间网络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组织间网络并不是企业内部能力的简单替代品。为更好地利用组织间网络中的创新资源,需要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升吸收能力。上述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网络结构特征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具体而言,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贡献:(1)实证检验了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曲线效应。本研究发现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曲线效应;弱联系对企业创新绩效不存在倒U型曲线效应。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倒U型曲线效应有助于解释以往研究中相互冲突的研究发现。(2)通过引入搜索优势(用知识新颖度测度)与转移问题(用转移容易度测度)这两种中介机制,解释了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为什么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倒U型曲线效应。以往理论与实证研究过于强调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提供新颖信息的优势,本文的研究表明过多的结构洞和多高的网络多样性会产生知识转移问题。这一研究发现有助于协调结构洞和网络闭合、网络多样性与网络相似性之间的理论争论。(3)研究了地理接近性如何影响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的搜索优势与转移问题。发现地理接近性有利于克服弱联系和网络多样性造成的转移问题,同时也降低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提供新颖知识的潜力。这一研究发现为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目录第12-15页
图目录第15-16页
表目录第16-17页
1 绪论第17-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7-19页
        1.1.1 现实背景第17-18页
        1.1.2 理论背景第18-19页
    1.2 研究问题第19-20页
    1.3 研究方案第20-22页
        1.3.1 研究对象第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3.3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 内容安排第22-23页
    1.5 主要创新点第23-25页
2 文献综述第25-55页
    2.1 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第25-35页
        2.1.1 弱联系与强联系第25-28页
        2.1.2 结构洞与闭合网络第28-32页
        2.1.3 网络多样性与网络相似性第32-35页
    2.2 搜索与转移:组织间网络作用于企业创新的两种机制第35-47页
        2.2.1 组织间网络与知识重构第36-38页
        2.2.2 创新搜索研究:隐含地假设知识在搜索中自动地转移第38-41页
        2.2.3 知识转移研究:隐含地假设知识具有的创新价值同质第41-45页
        2.2.4 搜索优势与转移问题:一对权衡关系第45-47页
    2.3 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的交互效应第47-50页
        2.3.1 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第47-48页
        2.3.2 地理接近性与组织间网络:独立、互补还是替代第48-50页
    2.4 组织间网络与企业创新:吸收能力的作用第50-55页
        2.4.1 吸收能力第50-51页
        2.4.2 组织间网络、外部知识和吸收能力第51-55页
3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第55-77页
    3.1 概念模型第55-57页
    3.2 研究假设第57-77页
        3.2.1 子研究1: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对创新的曲线效应第57-59页
        3.2.2 子研究2:搜索优势与转移问题:解释曲线效应存在原因第59-69页
        3.2.3 子研究3:地理接近性与组织间网络第69-73页
        3.2.4 子研究4: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第73-77页
4 研究方法第77-97页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第77-78页
        4.1.1 样本选择第77页
        4.1.2 问卷发放第77-78页
        4.1.3 样本描述第78页
    4.2 问卷设计第78-81页
    4.3 变量测度第81-91页
        4.3.1 因变量第81页
        4.3.2 自变量第81-87页
        4.3.3 中介变量第87-89页
        4.3.4 调节变量第89-90页
        4.3.5 控制变量第90-91页
    4.4 分析方法第91-97页
        4.4.1 信度与效度分析第92-93页
        4.4.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第93-94页
        4.4.3 层次回归分析第94-97页
5 研究结果第97-133页
    5.1 子研究1:弱联系、结构洞和网络多样性对创新的曲线效应第97-104页
        5.1.1 信度与效度第97页
        5.1.2 多重共线性与异方差检验第97-99页
        5.1.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第99页
        5.1.4 层次回归分析第99-102页
        5.1.5 讨论第102-104页
    5.2 子研究2:搜索优势与转移问题:解释曲线效应存在原因第104-116页
        5.2.1 信度与效度第104-108页
        5.2.2 多重共线性与异方差检验第108页
        5.2.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第108页
        5.2.4 结构方程模型第108-110页
        5.2.5 作用效应分解第110-114页
        5.2.6 层次回归分析第114页
        5.2.7 讨论第114-116页
    5.3 子研究3:地理接近性与组织间网络第116-125页
        5.3.1 信度与效度第116页
        5.3.2 多重共线性与异方差检验第116-117页
        5.3.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第117-119页
        5.3.4 层次回归分析第119-123页
        5.3.5 讨论第123-125页
    5.4 子研究4: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第125-133页
        5.4.1 信度与效度第125页
        5.4.2 多重共线性与异方差检验第125页
        5.4.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第125-128页
        5.4.4 层次回归分析第128-130页
        5.4.5 讨论第130-133页
6 讨论第133-145页
    6.1 理论贡献第133-139页
    6.2 管理意义第139-143页
    6.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第143-145页
7 结论第145-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61页
附录 调查问卷第161-165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65-16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88507,这篇论文共16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9.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