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空间”论绎

武术“文化空间”论文 论绎论文 文化人类学论文 演绎性武术论文
论文详情
改革开放的春风促进了中国思想界的空前解放,当引进西方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先进经验的同时,文化民族主义开始复苏。上世纪末东西文化论争深深地触动了中国武术领域,各方学者繁讼纷纭,从不同理论视角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注脚和求解。但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没有挡住西方文化的东进,反而让中国人更加目不暇接。实际上,在民族间文化交往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符号暴力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以一种被默认的方式实施的,当人们以宽容的态度融入他者文化时,一种亚文化则可能以无限扩大的文化态势渗透到了本土文化系统当中,会在一段或更长时期内表现出“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文化态度。回顾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就长时间处于这种非友即敌、非香花即毒草式的论争,也确实吃够了苦头。实践证明,只有中西体育间的交流与对话,包容与共存才是明智地抉择。“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正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条件对文化的产生与变迁所发挥着重要决定或可能决定作用,才使本研究选取以文化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理和社会文化分层论为理论基础,并结合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各种武术“生境”(人类学词语,即“文化空间”)进行了较系统全面地研究,其结果发现:1.武术“文化空间”是指某个集中展示武术文化活动或武术文化元素的地点,或确定在某一周期举办与武术文化有关的一段时间。武术“文化空间”可以依据其地理和历史属性进行逐级划分,有的武术“文化空间”具有一定兼容性和交叉性。2.武术“文化空间”表现出地域性、活态性、传承性、整体性和场域性特征。地域文化特质和文化底蕴是武术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活态性是指武术依赖于“活态”传承主体来保护、延续和筑建的;传承性是人类学中历时性的表现,是对先民武术文化的有机整合和积累,认同和续延;整体性表现在它是由人、器物、技能、观念、活动和环境共同组成的,即由非物质和物质的有机结合;场域性是指武术生存生产、加工和传颂的“文化场”。3.清末新政是上世纪东西方文化论争的原点,为中国武术转型提供了思想准备,并诱发了对“贱武右文”传统的检讨和“尚武精神”的倡扬。受上世纪末东西文化论战影响,中国武术文化主动地经历了现代性扩张,竞技武术趋于成熟。4.民间武术“文化空间”存在着保护主体的职能模糊;整体性传承和保护工作存在“盲区”;传统文化走空;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空间”断层;信息“复位”失真以及武术场“移植”变味等问题。为此要培养公民本土文化安危意识;建立“武术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机制;加强“遗产性保护”;“文化空间”的初始性复活和再生性建造相结合;学校传承和传播并行不悖;重视传统资源经济价值;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管理协调的双驱动力;建立“武术之村”评选机制,加强村落文化荣誉感等。5.北京奥运会为竞技武术朝向奥运目标发展吹起了“集结号”,技术快速出新和重组;受众者趋于小群体化;传统技术遗缺;文化内涵陨落等问题。为此,要回归文化传统;推进赛场的“城市化”与“农村化”相结合;鼓励技术到基层“采风”;增加竞技武术赛场“文化软实力”;举办展示性“全国武术大会”等。6.武术教育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科势能与学科资源浪费之矛盾突出;教学中呈现出“西强东弱”的现象;语言优势不大;学校缺乏“尚武”者;传承性“文化空间”悼亡。因此,要突破“单一学科发展专业”的传统观念;跨越民间与学校武术人才“身份有别”的观念壑沟;坚持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在境内外文化教育机构中强力推介武术教育;将学校武术段位制工作推向深入。7.演绎性武术“文化空间”是寄存武术文化场所之一。但当下演绎性武术文化产品容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文化萎颓,缺乏武术叙事和宏观的文化发展战略。因此,宜防范演绎性武术表达时高端技术的误导;还原武术技术的本真;注重武术叙事型剧情;杜绝演绎性武术中文化的“去传统”。8.面对虚拟化网络性武术“文化空间”,要强化法制管理,加强道德舆论监督,规范网络市场;建立“过滤技术”,防范低俗文化进驻网络;重视语言在网络国际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45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12-16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6-37页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7-38页
        一、研究目的第37页
        二、研究意义第37-38页
    第四节 研究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第38-40页
        一、研究理论基础第38-39页
        二、研究思路第39-40页
    第五节 研究对象、方法论及研究方法第40-42页
        一、研究对象第40页
        二、方法论第40页
        三、研究方法第40-42页
    第六节 研究的难点和重点第42-43页
        一、研究难点第42页
        二、研究重点第42-43页
    第七节 主要观点第43页
    第八节 研究的创新点第43-45页
第二章 武术“文化空间”解读第45-63页
    第一节 武术“文化空间”的阐释第46页
    第二节 武术“文化空间”的分类第46-56页
        一、按照场所分类第46-54页
        二、按照历时性分类第54-56页
    第三节 武术“文化空间”的表现特征第56-63页
        一、武术“文化空间”的地域性第57-58页
        二、武术“文化空间”的活态性第58-59页
        三、武术“文化空间”的传承性第59-61页
        四、武术“文化空间”的整体性第61-62页
        五、武术“文化空间”的场域性第62-63页
第三章 趋向复线进化的百年武术“文化空间”第63-87页
    第一节 上世纪初东西文化之争对武术“文化空间”的影响第63-76页
        一、“清末新政”是扬起东西文化论争的原点第63-65页
        二、“土洋体育”之争对武术文化阵地的影响第65-76页
    第二节 本世纪之交东西文化论争对武术“文化空间”的影响第76-85页
        一、世纪之交文化全球化棱镜下的文化论争第76-78页
        二、世纪之交东西文化论争下的武术“文化空间”第78-85页
    第三节 小结第85-87页
第四章 武术“文化空间”遭遇的抵牾及其新秩序第87-135页
    第一节 民间武术“文化空间”萎顿与雄起第87-95页
        一、民间武术“文化空间”的萎顿第87-91页
        二、民间武术“文化空间”的雄起第91-95页
    第二节 竞技赛场的冷落与高涨第95-107页
        一、竞技武术“文化空间”扮演的文化角色第96-103页
        三、竞技武术赛场的朝阳之路第103-107页
    第三节 武术教育环境的突围与跨越第107-121页
        一、中国武术教育之旅第108-112页
        二、学校武术“文化空间”的遗缺第112-115页
        三、武术教育环境的突围与跨越第115-121页
    第四节 演绎性武术的强势与偏锋第121-130页
        一、“演绎性武术”的提出第122-123页
        二、演绎性武术是文化的时代性体现第123-124页
        三、演绎性武术的文化角色第124-126页
        四、当代演绎性武术的出路第126-130页
    第五节 网络性武术“文化空间”及其“远距作用”第130-133页
        一、网络文化及其“远距作用”第131页
        二、网络性武术“文化空间”及其路径第131-133页
    第六节 小结第133-135页
第五章 案例分析第135-150页
    案例之一:文化合力作用下明清时期的太极拳第135-140页
    案例之二:“追美揖欧”式“中华新武术”的是与非第140-144页
    案例之三:新会黄冲小学的考查报告第144-150页
第六章 结论第150-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1页
附录第161-166页
致谢第16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606,这篇论文共16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9.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