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指转录因子ZNF580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鉴定

ZNF580论文 SMAD2论文 蛋白相互作用论文 动脉粥样硬化论文
论文详情
研究背景:ZNF580基因是本课题组以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采用差异显示逆转录——PCR技术分析得到的一个新基因(Genbank注册号:AF184939)。其cDNA 748-1266位碱基序列构成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72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其氨基端5-88位氨基酸序列为脯氨酸富含域,羧基端94-172位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三个串联重复的C2H2型锌指蛋白结构域。ZNF580蛋白的结构与Sp1/KLF锌指转录因子家族成员非常相似,Sp1/KLF家族成员的羧基端氨基酸序列中均含有三个高度保守的C2H2型锌指蛋白主构域,氨基端一般不具保守性。故ZNF580很可能是Sp1/KLF转录因子家族的一个新成员。最新的研究显示:Sp1/KLF家族成员可能是真核细胞转录机制的最重要参与者。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个体生长发育等诸多功能并可能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Sp1/KLF家族成员调节基因转录的机制主要是其锌指结构可以作为DNA结合域(DNA binding domain, DBD),与靶基因富含G/C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识别靶基因调控区9个核苷酸组成的顺式作用元件。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锌指转录因子既可结合DNA,又可结合蛋白质。且在结合蛋白质方面,具有更加重要而广泛的作用。目的:寻找可能与锌指转录因子ZNF580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并深入研究ZNF580的功能及其可能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并最终揭示其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间的关系。方法:以ZNF580基因开放阅读框作为模版,PCR扩增后连接入酵母表达质粒pGB。诱饵质粒pGB-ZNF580经测序验证后转化酵母菌株Y190,人胎脑cDNA文库亦转化到能稳定表达诱饵蛋白的Y190酵母菌株中,并铺到含有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His/-Leu)的培养皿上进行初步筛选。所得阳性克隆再进行β-gal滤纸转移实验,进一步去除假阳性后共获得136个阳性克隆。随机挑取其中40个,逐一转化入含有诱饵质粒的Y190酵母菌进行一对一验证,最终确定其中的35个为阳性克隆,分离阳性克隆质粒并测序。最后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阳性克隆cDNA编码的蛋白。在14种蛋白中,我们重点选择SMAD2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因为SMAD2是哺乳动物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B(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信号分子。我们在人胚肾293(human embryonic kidney, HEK293)细胞中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验证了ZNF580和SMAD2的相互作用。又进一步在EA.hy926内皮细胞中应用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检测了两种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结果:确定了14种与ZNF580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别为:Activity-dependent neuroprotective protein (ADNP)、Smad family member 2 (SMAD2)、Glyoxalase domain containing 4 (GLOD4)、Kinesin family member 3A (KIF3A)、Kinesin-associated protein 3 (KIFAP3)、Phospholipase A2-activating protein (PLAA)、Phospholipase C gamma 1 (PLCGl)、XPA binding protein 2 (XAB2)、Tripartite motif-containing 32 (TRIM32)、Suppressor of Ty 16 homolog (SUPT16H)、Wilms tumor 1 interacting protein (WTIP)、DIP2 disco-interacting protein 2 homolog C (DIP2C)、SH3-domain GRB2-like 3 (SH3GL3)、D4, zinc and double PHD fingers family 1 (DPF1)。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ZNF580和SMAD2在HEK293细胞中存在相互作用。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证实两种蛋白在EA.hy926内皮细胞中存在共定位现象,且定位主要集中于细胞核。结论:1.获得了14种与ZNF580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2.免疫共沉淀及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证实ZNF580和SMAD2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存在相互作用,且此种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3.ZNF580是TGF-B信号转导通路的下游分子,其在细胞核中可以和SMAD2形成共作用因子,共同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转录。4.以上候选蛋白的获得及ZNF580和SMAD2相互作用的存在,为进一步研究转录因子ZNF580的功能及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第10-12页
前言第12-17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2-15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15-17页
一、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ZNF580相互作用的蛋白第17-42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17-26页
        1.1.1 菌株和质粒第17页
        1.1.2 主要仪器第17-18页
        1.1.3 主要试剂第18-19页
        1.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9-26页
            1.1.4.1 诱饵质粒构建第20-21页
            1.1.4.2 诱饵质粒转化酵母菌Y190第21-22页
            1.1.4.3 诱饵蛋白自激活检测第22-23页
            1.1.4.4 人胎脑cDNA文库转化诱饵酵母菌第23-25页
            1.1.4.5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5页
            1.1.4.6 酵母菌株的复苏和保存第25-26页
    1.2 结果第26-33页
        1.2.1 成功构建诱饵质粒第26-27页
        1.2.2 诱饵蛋白自激活检测第27-28页
        1.2.3 人胎脑cDNA文库筛选结果第28-29页
        1.2.4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9-33页
    1.3 讨论第33-40页
    1.4 小结第40-42页
二、目标蛋白与ZNF580相互作用的验证第42-61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42-50页
        2.1.1 菌株、质粒、细胞系第42页
        2.1.2 试剂第42-44页
        2.1.3 仪器和设备第44页
        2.1.4 免疫共沉淀方法和技术路线第44-50页
            2.1.4.1 质粒的构建第45-47页
            2.1.4.2 重组质粒提取第47-48页
            2.1.4.3 细胞转染第48页
            2.1.4.4 免疫共沉淀第48-49页
            2.1.4.5 Western Blotting第49-50页
        2.1.5 免疫荧光共定位第50页
    2.2 结果第50-54页
        2.2.1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50-51页
        2.2.2 质粒转染细胞第51-52页
        2.2.3 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ting第52-54页
        2.2.4 免疫荧光共定位第54页
    2.3 讨论第54-59页
    2.4 小结第59-61页
全文结论第61-62页
论文创新点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2-73页
附录1: 转录因子ZNF580结构图第73-74页
附录2: 部分质粒图谱第74-76页
附录3: 部分测序结果第76-81页
综述 C2H2型锌指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第81-108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97-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306,这篇论文共10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2.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4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