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研究

脂肽类表面活性剂论文 亲水二氧化硅/水界面论文 疏水C8/水界面论文 吸附动力学论文 界面吸附层结构
论文详情
脂肽类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它们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较高的表面活性及抗菌活性而被广泛重视。然而,天然脂肽类表面活性剂含有多种成分,这为其结构-功能关系的研究带来了巨大困难。本实验合成了一系列阳离子脂肽类表面活性剂C14Kn(n=1-4,K表示赖氨酸,C表示十四酸的酰基链)并且使用椭圆光谱及中子反射技术对其在亲水二氧化硅/水界面及疏水C8/水界面的吸附行为进行了考察,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结构-功能关系提供依据。表面张力测量发现,脂肽类表面活性剂C14Kn可以将水的表面张力降到30-40 mN·m-1,并且具有很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其中CMCC14K1=0.55 mmol·L-1。C14Kn的CMC随着头基赖氨酸残基数目(n)的增加而增加。用椭圆光谱对C14Kn在亲水二氧化硅/水界面吸附动力学的研究发现,C14K1-4在亲水二氧化硅/水界面的吸附动力学是两步吸附过程:即在初始的2-3 min内,吸附量快速上升,而且大部分表面活性剂吸附于界面;随后是分子在界面吸附层内结构调整,达到吸附平衡阶段。C14K1约在15-20 min而C14K2-4则在30 min内吸附量达到最大平台值。C14Kn的初始吸附速度和平衡吸附量随着头基赖氨酸残基数目n的增加而下降,由此推断C14Kn在界面吸附动力学是受分子结构影响的。pH、温度及盐对C14Kn在二氧化硅/水界面的吸附行为也有明显影响,具体表现为界面吸附量随着pH及温度的升高而增加。NaCl对C14Kn的影响是,当在盐浓度低于某个“盐浓度界限”时,C14K1-4三个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吸附量下降;而高于“盐浓度界限”时,C14K1-,3吸附量增加,但是C14K4的吸附量与没有加盐的相同。“盐浓度界限”随着头基赖氨酸残基数目n的增加而增加。使用中子反射及部分同位素标记技术对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结构的研究发现,C14Kn在亲水二氧化硅/水界面形成双分子层结构,即“三明治结构”。这种结构与传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2E6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16TAB在二氧化硅/水界面的吸附结构类似。在此结构中,内层的赖氨酸残基(K)与带有负电荷二氧化硅表面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启动分子在界面的吸附过程,赖氨酸残基头基吸附于界面;C14酰基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则驱动形成背对背的中间疏水区域;外层的K指向溶液并与内层对称。在双分子层中,头基亲水区域的厚度保持在8-11 (?),但是尾部疏水区域的厚度则由C14K1的26 (?)下降到C14K2的21 (?)、C14K3的14 (?)及C14K4的14 (?)。C14K2双分子层具有最高的体积百分数,与其有最低的水分子缔合度相一致。C14K3-4带有最多的K,缔合的水分子数目最多。C14Kn在亲水二氧化硅/水界面上的吸附量、整个双分子层的厚度、水与分子的缔合程度、酰基链之间及头基与尾基之间的混合程度主要取决于头基的大小。头基赖氨酸残基数目的增加并不引起头基区域厚度的明显增加,主要由于头基中的R基通过静电吸引作用而锚定于二氧化硅表面,使其保持在8-11 (?)。头基赖氨酸残基数目增加导致的分子截面积增加则是酰基链之间及头基与尾基之间的混合程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表现为疏水区域的厚度逐渐降低。C14Kn在疏水界面的吸附行为与在亲水界面吸附类似,而且C14Kn在疏水界面的初始吸附速度及饱和吸附量也是随着头基赖氨酸残基数目的增加而减少。但是,具有相同最小吸附量(0.4-0.8 mg·m-2)的溶液浓度在疏水界面的(CMC/500-1000)远远低于在亲水界面的(CMC/4-40),可以推断C14Kn与疏水界面的疏水作用较强。与在亲水二氧化硅界面吸附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不同,C14Kn在疏水C8/水界面吸附则形成包括两个亚层的单分子层结构。第一亚层是由C14酰基链组成并与C8表面接触;第二亚层是由带有正电荷的赖氨酸残基组成并伸进体相。头基区域的厚度分别为C14K1是10 (?)、C14K2是13 (?)、C14K3是12 (?)及C14K4是14 (?)。根据头基的理论长度,此结果提示C14K1及C14K2的头基与界面几乎垂直,而C14K3及C14K4倾斜远离表面法线或呈无规则卷曲状态。C14K1-4酰基链C14形成的疏水区域厚度分别是17 (?)、13 (?)、10 (?)及9 (?),表明随着头基赖氨酸残基数目增加尾基倾斜程度加大,这是由于头基占据的空间也随之相应增大,使尾基有足够空间倾斜。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4页
    1.1 前言第10页
    1.2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质及分类第10-11页
    1.3 二氧化硅的表面化学及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的吸附机制第11-14页
    1.4 天然生物表面活性剂第14-20页
        1.4.1 天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来源及分类第14-15页
        1.4.2 天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性质第15-20页
    1.5 合成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性质第20-32页
        1.5.1 线型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第22-26页
        1.5.2 Bola型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第26-29页
        1.5.3 孪连型脂类表面活性剂第29-30页
        1.5.4 甘油酯型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第30-32页
    1.6 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方法第34-50页
    2.1 表面张力测量第34-35页
    2.2 椭偏光谱第35-37页
        2.2.1 椭圆偏光仪第35-36页
        2.2.3 实验部分第36-37页
    2.3 中子反射第37-43页
        2.3.1 中子反射理论第37-40页
        2.3.2 中子反射仪第40-41页
        2.3.3 测量准备第41-42页
        2.3.4 数据的分析与拟合第42-43页
    2.4 二氧化硅表面疏水改性第43-45页
        2.4.1 原理第43-44页
        2.4.2 疏水C8 表面制备方法第44-45页
    2.5 脂肽类表面活性剂的固相合成第45-49页
        2.5.1 脂肽固相合成原理第45-46页
        2.5.2 脂肽固相合成第46-47页
            2.5.2.1 试剂预处理第46页
            2.5.2.2 试剂配制第46页
            2.5.2.3 脂肽合成第46-47页
        2.5.4 产品纯化及纯度分析第47-49页
    2.6 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脂肽类表面活性剂C_(14)K_n在亲水二氧化硅/水界面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第50-72页
    3.1 前言第50-52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2-70页
        3.2.1 C_(14)K_n的表面张力和CMC第52-54页
        3.2.2 浓度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第54-57页
        3.2.3 分子结构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第57-63页
        3.2.4 pH值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第63-65页
        3.2.5 NaCl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第65-67页
        3.2.6 温度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第67-70页
    3.3 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脂肽类表面活性剂C_(14)K_n在亲水二氧化硅/水界面吸附结构的中子反射研究第72-92页
    4.1 前言第72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2-90页
        4.2.1 C_(14)K_1 在二氧化硅/水界面的吸附结构第72-81页
        4.2.2 C_(14)K_2、C_(14)K_3 及C_(14)K_4 在二氧化硅/水界面的吸附结构第81-90页
    4.3 小结第90-92页
第五章 脂肽类表面活性剂C_(14)K_n在疏水自组装界面的吸附研究第92-110页
    5.1 前言第92-93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93-109页
        5.2.1 椭圆光谱实验第93-100页
        5.2.2 中子反射实验第100-109页
    5.3 小结第109-110页
结论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6-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作者简介第12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805,这篇论文共12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8.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4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