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改革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论文 1935年银行法论文 真实票据理论论文 经济萧条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马里纳·艾
论文详情
1935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改革是对联储体系结构及其权力的重大调整,在联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由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策划,按照劳克林·柯里的改革理念构思,在马里纳·艾克尔斯的主持下完成的。这次改革最终将联储体系打造成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并使其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本文对改革前联储体系的基本特征、联储改革思想及改革计划的确立、改革法案在国会的辩论、推动改革的力量以及改革的结果与意义,作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根据1913年《联邦储备法》建立的联储体系存在诸多弊端。联储委员会虽然在法律上是12家联储银行的监管者,但它实际上既没有独立的地位,也没有足够的权力履行这种监督职能。相比之下,联储银行倒是随着业务的扩展而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掌握了货币政策的控制权。不仅如此,联储决策者们在货币政策指导思想上仍然囿于一孔之见,坚持早已脱离美国金融实际的真实票据理论。这样一来,体系内部的权力分散与冲突,加之指导思想的失误,致使联储在1920年代后期误判了经济形势,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萧条。在这种紧急状态下,联储决策者们仍然未能醒悟,没有采取适当措施救经济于水火之中。显然,当时的联储体系还无法也没有扮演一家中央银行的角色。在经济大萧条中临危受命的罗斯福总统宣布实施“新政”,希望能挽狂澜于既倒。然而,“百日新政”的种种措施并未能有效地刺激经济复苏。到1934年,包括罗斯福本人在内的新政改革派们开始调整思路,逐渐转向以打击垄断来推动公平,以更大规模的赤字开支来援助失业者和众多贫民。与这种改革思路的调整相适应,罗斯福政府决定对联储体系进行改革。这既是打击东部大银行家垄断货币体系的举措,也是为政府扩大财政开支做融资方面的准备。在行政当局的安排下,来自西部的银行家艾克尔斯出任联储长官,成为联储改革的主要负责人。艾克尔斯在制定联储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得到了货币经济学家柯里的帮助。二人对依靠赤字财政走出经济困境和美国在货币管理体系上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共同的见解。柯里在对1920年代后期美国的货币政策加以研究后,认定联储体系货币政策的失误是引发萧条的主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货币管理理论。在这套理论的基础之上,柯里为联储体系改革制定了详细的改革计划,试图将货币管理权集中于联储委员会之手,通过公开市场等货币工具进行货币管理,使联储有能力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货币政策。以柯里改革计划为蓝本的柯里-艾克尔斯备忘录汇聚了两人有关联储改革的主要思想,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支持。行政当局乃根据这份备忘录制定出联储改革法案,提交国会审议。法案在众议院得到了代表西部大银行、中小银行家以及中西部农场主的国会议员的认可,很快获得通过。然而,代表东部尤其是纽约地区大银行利益的以卡特·格拉斯为首的参议院保守派,则对联储改革法案百般阻挠,并进行了修正。在艾克尔斯领导的改革派的不懈努力之下,联储改革法案终于在保留柯里和艾克尔斯改革思想基本内容的情况下获得国会批准,成为《1935年银行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银行法》将货币管理的绝大部分权力赋予了新成立的联储理事会。原来处于半自治地位的联储银行则失去了过去这种独立性,必须服从联储理事会的决定与监管。改革后的联储体系理所当然地放弃了真实票据理论,在对经济形势评估的基础之上制定灵活的货币政策,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并做好了在经济危机发生时充当最后贷款人的准备。于是,联储体系终于有权力和手段履行中央银行的基本功能,从而成了一家名副其实的中央银行。正是由于联储体系在1935年改革后通过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的能力不断加强,行政当局才开始意识到与之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合作中使联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变成了政府推行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导言第12-30页
    一 选题意义第12-13页
    二 学术史分析第13-26页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观点第26-30页
第一章 1935 年改革前的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第30-71页
    一 《联邦储备法》的诞生及美联储的组建第31-42页
        (一) 弊端丛生的国民银行体系与银行改革运动第31-35页
        (二) 1907 年金融危机与联邦储备体系的诞生第35-42页
    二 初创时期联邦储备体系的基本特征第42-50页
        (一) 联储委员会与联储银行之间权力的相互制衡第42-44页
        (二) 联储委员会的从属地位与权力失控第44-47页
        (三) 联储委员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第47-50页
    三 1920 年代联储体系内部权力纷争与经济萧条的爆发第50-63页
        (一) 新旧货币管理思想的碰撞第51-53页
        (二) 联储委员会权力衰微与纽约联储银行的坐大第53-60页
        (三) 联储体系内的政策分歧与金融危机的爆发第60-63页
    四 联储体系应对萧条的货币政策与联储的初步改造第63-71页
        (一) 1929-1931 年联储应对经济萧条的货币政策第63-67页
        (二) 胡佛政府的改革措施与1933 年银行倒闭潮第67-71页
第二章 罗斯福“新政”思想及其联储改革计划第71-106页
    一 罗斯福“百日新政”与改革思路的转变第72-82页
        (一) 罗斯福的经济改革思想与“百日新政”第72-78页
        (二) 改革的受挫与罗斯福新政思想的转变第78-81页
        (三) 青年智囊团的成立第81-82页
    二 劳克林·柯里的货币经济学思想与联储改革计划的提出第82-99页
        (一) 柯里的学术渊源第83-85页
        (二) 柯里对联邦储备体系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分析与批判第85-93页
        (三) 柯里的货币供给理论第93-99页
    三 柯里进入青年智囊团及其对联储改革的思考第99-106页
        (一) 柯里与青年智囊团第100-102页
        (二) 柯里的联储改革计划第102-106页
第三章 柯里—艾克尔斯备忘录与行政当局联储改革计划的出台第106-129页
    一 马里纳·艾克尔斯与联储改革第107-116页
        (一) 罗斯福行政当局的联储改革目标第107-109页
        (二) 艾克尔斯其人及其经济思想第109-114页
        (三) 艾克尔斯进入罗斯福政府与联储改革第114-116页
    二 柯里—艾克尔斯备忘录与行政当局改革法案的出台第116-129页
        (一) 柯里—艾克尔斯的联储改革备忘录第117-122页
        (二) 行政当局改革法案的制定第122-129页
第四章 1935 年联储改革在国会山上的博弈及其结果第129-162页
    一 联储改革法案在众议院的通过第129-139页
        (一) 众议院货币与银行委员会的听证会第130-134页
        (二) 众议院全体会议上的一致与分歧第134-138页
        (三) 法案在众议院顺利通过的原因第138-139页
    二、联储改革法案在参议院遭到的阻挠与修正第139-154页
        (一) 保守势力与改革派的初次较量第140-143页
        (二) 听证会上的博弈第143-150页
        (三) 参议院货币与银行附属委员会对法案的重大修正第150-154页
    三 两院联席会议中的较量与联储改革法的出台第154-162页
        (一) 妥协案的制定第154-156页
        (二) 联储改革法的内容第156-162页
第五章 1935 年联储改革评析第162-179页
    一 1935 年联储改革的主要推动者第162-168页
    二 1935 年联储改革的主要成就第168-172页
    三 1935 年联储改革的长远影响第172-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88页
    (一) 基本文献第179-180页
    (二) 英文专著第180-184页
    (三) 英文论文第184-186页
    (四) 工具书第186-187页
    (五) 未发表的博士论文第187页
    (六) 中文著作第187页
    (七) 中文论文第187-188页
致谢第188-190页
作者简历第190-19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705,这篇论文共19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7.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95.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