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碎屑岩储层特征与裂缝发育带预测--以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川西坳陷论文 储层特征论文 层序地层学论文 沉积相论文 裂缝预测论文 优质储层形成机理论文
论文详情
目前,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地层已成为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的重点勘探对象,具有优越的成藏地质条件,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具有极好的勘探前景。但由于该区处于龙门山前缘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地质-储层综合研究程度低,资源探明率低;为进一步认识川西坳陷地区储层特征,发现该区域的有利勘探目标,特结合学位论文编写,进行系统研究。本次研究从野外露头、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资料入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方法,对川西坳陷地区须家河组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划分、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以及有利储层裂缝预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结合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和盆山耦合关系分析研究成果,将龙门山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周缘前陆盆地阶段、中期前陆盆地形成与发展阶段、晚期前陆盆地萎缩阶段。指出须家河组沉积时期是以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为主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分析了构造演化对须家河组沉积的控制作用。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针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储层开展了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研究。将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划分为3个长期、15个中期旋回,以井震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实现了大邑-鸭子河地区反射层位的统一。以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编图单元,编制了川西坳陷地区带须家河组的沉积相图,指出了须家河组沉积期间的主物源区,首次明确指出了川西坳陷“须下盆”以海相沉积为主,“须上盆”以陆相沉积为主,圈定出了各层段有利储层相带的平面展布,分析了其有利的成藏地质条件。根据大量测试、分析结果,对研究区须家河组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岩石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为主,长石含量较低,岩石的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以次生孔(?)为主,孔喉结构组合类型以中孔细喉型为主。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有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目前已达到中成岩阶段中晚期。指出了研究区须家河组裂缝的两种成因类型,分析了裂缝地震、测井响应特征通过地质成因和地震的裂缝预测手段,开展了裂缝预测工作,并分析了相应手段的优缺点。指出裂缝预测的配套方法应是在地质成因裂缝综合预测的基础上,在相对有利区和层段利用P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方法进行裂缝有利发育区的进一步描述,使预测结果更趋精确。在储层发育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优质储层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指出储层发育受构造演化、沉积相、成岩作用和裂缝等因素综合控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致密碎屑岩储层勘探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1-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第14-16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1.3.2 研究思路第16页
    1.4 主要工作量第16-17页
    1.5 主要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第17-19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9-29页
    2.1 区域构造及沉积演化特征第19-26页
        2.1.1 研究区构造位置第19页
        2.1.2 龙门山构造分带特征第19-21页
        2.1.3 龙门山主要断裂带特征第21页
        2.1.4 区域构造沉积演化第21-26页
    2.2 须家河组地层沉积特征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3章 层序地层学与地震地层学研究第29-76页
    3.1 层序地层学研究第29-48页
        3.1.1 层序划分方案第30页
        3.1.2 层序划分标志第30-36页
        3.1.3 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划分第36-37页
        3.1.4 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基本特征第37-39页
        3.1.5 层序地层对比格架第39-48页
    3.2 地震地层学研究第48-72页
        3.2.1 单井沉积相的划分第48-52页
        3.2.2 地震相识别第52-55页
        3.2.3 沉积相特征第55-72页
    本章小结第72-76页
第4章 储层特征第76-106页
    4.1 岩石学特征第76-83页
        4.1.1 岩石类型第76-78页
        4.1.2 砂岩的骨架组分第78-81页
        4.1.3 岩石结构成熟度第81-83页
    4.2 成岩作用特征第83-100页
        4.2.1 主要成岩作用第84-93页
        4.2.2 成岩作用序列第93-100页
    4.3 储层物性特征第100-104页
        4.3.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第100-102页
        4.3.2 储层物性特征第102-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5章 裂缝发育带预测第106-144页
    5.1 裂缝发育基本特征第106-114页
        5.1.1 裂缝发育的基本类型第106-107页
        5.1.2 裂缝发育带地震响应特征第107-111页
        5.1.3 裂缝发育带测井响应特征第111-114页
    5.2 基于地质成因的裂缝预测第114-125页
        5.2.1 裂缝预测的原理和思路第114页
        5.2.2 裂缝预测的实现第114-118页
        5.2.3 裂缝预测效果分析第118-125页
    5.3 地震裂缝检测技术第125-140页
        5.3.1 P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第125-129页
        5.3.2 FRS裂缝检测技术第129-140页
    5.4 相干分析对裂缝发育带预测第140-142页
    本章小结第142-144页
第6章 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探讨第144-148页
    6.1 构造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第144-145页
    6.2 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第145-146页
    6.3 沉积相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第146-147页
    6.4 裂缝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第147页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7章 结论第148-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5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105,这篇论文共15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7.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