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人力资本积累和增长

城市化论文 乡城劳动力迁移论文 异质性个体论文 人力资本投资论文
论文详情
改革开放以来,与快速城市化紧密相关的中国经济发展令世界瞻目。城市工业的扩张,城市经济的聚集,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甚至城市生活的风格,具有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着亿万农村居民离开他们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工作。于是,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就从农村流向了城市。从个体动力学来看,城市工业部门和农村农业部门的收入差距无疑是最主要的动因。经济学研究曾对乡城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做过大量研究,在理想的经济学模型里,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城乡的收入差距会不断缩小,最后会趋于相等,达到均衡。现在,中国正经历着这样一个城市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社会转型,更伴随着数量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市化已经开始了很多年,并且还将要延续下去。当我们回顾历史,正视现实,我们不禁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影响中国城市化的最重要因素,乡城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是否能够达到完美的经济学模型里的均衡条件。如果不能,那么中国的乡城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最终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本文将以此为研究的目标,从经济学理论上考察乡城劳动力的迁移最终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均衡,并进行实证检验,我们的模型是否更好地拟合了中国的特征事实。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学家把乡城劳动力迁移的动力归结为“推力”、“拉力”或者两者的合力,其基本的动力来自于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一些经济学研究认为,这种城乡收入差距会随着劳动力的迁移而缩小,最终达到相等。那时,城市化的过程就完成了。但是,西方的许多实证研究发现,城乡收入的差距并没有随着乡城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而缩小。基于此,经济学家试图说明,在均衡的时候,城乡仍然是存在收入差距的。这意味着,在均衡的时候,即使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这种差距也没有激励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这是为什么呢?托达罗用预期收入的概念构建了经典的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在托达罗那里,农村的实际收入与预期收入都是清楚的。城市的较高的收入伴随着大量的失业,而且,收入差距越大,城市中来自农村的失业劳动力数量越多。因此,向城市的流动同时面临着较高的收入与失业的风险。城市的预期收入是实际收入与就业率的乘积,当农村的实际收入和城市预期收入相等的时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中止了,均衡实现了。显然,托达罗模型预测的大量城市失业人口的现象并没有在中国出现。因此托达罗模型难以解释中国乡城劳动力迁移的过程,预测中国乡城劳动力迁移的未来。那么,我们该基于什么样的微观机制来建立模型呢?由于乡城劳动力的迁移涉及到许许多多复杂的问题。为了简化我们的模型,更清楚地解释以上我们提到的中国特有的乡城劳动力迁移现象,我们将从个体或者家庭出发,考察他们的微观决策对于乡城劳动力迁移的影响。我们把微观主体的决策分为三个层面。其一,迁移决策。在我们的模型中,迁移主要是为了最大化其收入函数。因此,迁移决策的关键是城乡收入差距。个体或者家庭根据城乡的收入差距来做出是否迁移的决策。其二,消费和储蓄决策。在传统的迁移模型里,乡城劳动力的迁移只是城市工业扩展和发展的结果。但是事实上,迁移进城的劳动力对于城市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决定了城市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因此,迁移劳动力的消费和储蓄决策,也可以是城市工业部门发展的原因之一。这就建立了一个互动双向的反馈机制,把乡城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工业发展联系了起来。其三,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我们知道,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教育,可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生产率。在完全竞争的时候,生产率的提升意味着劳动力收入的提高。我们假设人力资本只有在城市中起作用。城市的高工资,会使得微观个体或者家庭做出人力资本的投资决策,以便有更多的机会迁移进入城市。文章围绕以上的三个个体或者家庭的微观决策建立模型。首先,文章通过引入异质性的迁移成本来构建我们的迁移模型。我们假设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迁移成本,从而得到一条斜率向上的面向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我们可以讨论种种阻碍乡城劳动力迁移的制度因素,是如何通过移动劳动力供给曲线,使得均衡点仍然存在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迁移模型没有考虑到城市经济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静态模型。文章接着把进城劳动者的消费与储蓄决策导入模型。我们假设,在农村的个体在每期只做迁移的决策,但是他们迁移进入城市之后,需要考虑消费与储蓄的权衡。这样,城市里所有微观家庭的决策将决定城市资本的动态路径。城市资本的增加,将提高资本劳动比,提高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导致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把乡城劳动力迁移和城市工业经济增长联系在-起。在这个动态模型中,我们建立了乡城劳动力迁移和城市部门发展的互动联系,解释了城市化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最后,我们在劳动力迁移和流动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维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把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导入模型,正是把劳动力迁移与经济转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将讨论城市里是如何通过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城市资本劳动比,提高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从而推动乡城劳动力的迁移以及城市经济的增长。随着人力资本的提高,城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市这种不断从农村牵引劳动力的过程也在不断持续,直到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达到均衡状态。这个时候,城市化的过程完成了,城市经济也进入了均衡状态。我们的模型试图把乡城劳动力迁移的过程与城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过程联系起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动态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在中国,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不完美的信贷和金融市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影响着乡城劳动力的迁移,进而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我们只是试图寻找一种更能符合中国实际的方式来解释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过程中出现的特点和现象,探索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可能路径和均衡。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1. 引言第12-3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1.2 研究的对象和主要范畴界定第14-17页
        1.2.1 研究的对象第15页
        1.2.2 主要范畴界定第15-17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7-27页
        1.3.1 国内外关于城市化与二元经济的文献综述第17-22页
        1.3.2 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第22-24页
        1.3.3 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的文献综述第24-27页
    1.4 全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7-29页
        1.4.1 全文的研究思路第27-29页
        1.4.2 研究方法第29页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以及有待改善的方面第29-31页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第29-30页
        1.5.2 有待改善的方面第30-31页
2. 中国的城市化与乡城劳动力迁移第31-49页
    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宏观历史背景第31-35页
    2.2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与乡城劳动力迁移第35-47页
        2.2.1 中国的城市化率逐年增加和乡城劳动力的持续迁移第35-40页
        2.2.2 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第40-45页
        2.2.3 其他特征的概述第45-47页
    2.3 本章小结第47-49页
3. 静态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引入第49-62页
    3.1 简单均衡模型与实证数据的悖论第49-54页
    3.2 托达罗模型第54-58页
    3.3 托达罗模型的实证检验第58-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4. 迁移成本与乡城劳动力迁移基本模型第62-89页
    4.1 异质性与迁移成本第62-67页
    4.2 引入迁移成本的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第67-87页
        4.2.1 基本的静态模型第68-76页
        4.2.2 动态多期模型第76-87页
    4.3 本章小结第87-89页
5. 模型拓展之一:引入消费储蓄决策第89-108页
    5.1 一个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例子第89-92页
    5.2 引入消费和储蓄决策的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第92-99页
        5.2.1 基本模型第92-99页
        5.2.2 数值模拟第99页
    5.3 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和非农部门互动关系检验第99-105页
    5.4 劳动力流动和家庭消费第105-106页
    5.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6. 模型拓展之二:引入人力资本投资第108-131页
    6.1 中国的人力资本的基本情况第108-111页
    6.2 静态的包含人力资本的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第111-116页
    6.3 人力资本投资与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第116-125页
    6.4 影响城市工资水平的因素检验第125-130页
    6.5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7.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131-143页
    7.1 本文的逻辑结构,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第131-141页
    7.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141-143页
附录: 文中用到的Matlab程序第143-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72404,这篇论文共15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7.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9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