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麻雀源坦布苏病毒全基因测序和传代研究

坦布苏病毒论文 全基因论文 分离鉴定论文 测序论文
论文详情
本研究从山东地区某发病鸭场周围的麻雀体内分离到一株坦布苏病毒,命名为SDS株,并用RT-PCR技术对分离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并测序,将获得的SDS株坦布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已在GenBank发表的24株坦布苏病毒和6株其他黄病毒属病毒全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株坦布苏病毒的基因组全长为10990nt,包含94nt的5’端非编码区、618nt的3’端非编码区和一个开放阅读框(3425个氨基酸),编码11种病毒蛋白;与GenBank已发表的坦布苏病毒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2%~99.5%,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1%~99.4%,其中与鸭源WFZ株(KC990545.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5%,与鹅源坦布苏病毒(Duck egg-drop syndrome virus straingoose,JQ920424.1)和鸡源坦布苏病毒(CJD50,JF926699)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低为98.9%。用NetNGlyc1.0Server在线软件对病毒蛋白潜在糖基化位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SDS株病毒多聚蛋白中共有13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分别位于五个不同病毒蛋白中。本研究为坦布苏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利用本试验分离株病毒进行传代研究,共连续传递了50代。第1-40代病毒用鸭胚传代培养,第41-50代病毒用鸭胚和鸡胚交替传代培养。成功传递50代后,对不同代次病毒的平均死亡时间和半数致死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第10代病毒对鸭胚的MDT为84h左右,第50代病毒MDT为101h,第10代到50代病毒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从10-2.9到10-2.6,变化不明显。随着传代次数增加病毒对鸭胚的致病力轻微致弱。对不同代次病毒提取RNA,扩增E基因全长片段后分析,结果显示,第10代到40代碱基替换和氨基酸突变不明显,第40代到50代出现7个碱基替换和5个氨基酸突变。由此在相同传代次数情况下在鸡胚和鸭胚上交替传代培养可能比只在鸭胚上传代培养引起更多变异。研究表明E蛋白存在三个活性结构域,结构域I、结构域II、结构域III,第50代的E蛋白在三个结构域中都有突变,其分布为I(2个)、II(1个)、III(2个)。用生物学信息软件以Jalneson一Wolf方法对不同代次E蛋白预测抗原指数,预测结果显示,10-40代的预测结果相同,50代预测结果在E蛋白439-444位置处抗原性指数较高与10-40代结果不同。第50代E蛋白在441位存在氨基酸变异,由甘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虽然抗原指数高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代表一定能成为优势抗原表位,但该处变异可以为进一步的蛋白结构及功能研究和毒力位点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关于坦布苏病毒E蛋白氨基酸毒力相关位点目前还不清楚与明确,E基因变化是造成毒力减弱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研究表明,其他基因和非编码区的变异、缺失或插入也能引起黄病毒的毒力减弱。本试验数据可以为进一步的减毒机理研究和感染性cDNA克隆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符号说明第4-9页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1 前言第13-34页
    1.1 黄病毒简介第13-17页
        1.1.1 黄病毒简介第13-14页
        1.1.2 黄病毒疫苗概述第14-17页
            1.1.2.1 黄热病病毒疫苗第14-15页
            1.1.2.2 乙型脑炎疫苗第15页
            1.1.2.3 西尼罗河病毒疫苗第15-16页
            1.1.2.4 登革疫苗第16-17页
    1.2 坦布苏病毒感染概述第17-29页
        1.2.1 坦布苏病毒感染发病史第17-18页
        1.2.2 坦布苏病毒生物学特性第18-22页
            1.2.2.1 坦布苏病毒的形态结构第18-19页
            1.2.2.2 坦布苏病毒基因组及编码蛋白第19页
            1.2.2.3 病毒的结构蛋白第19-20页
            1.2.2.4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第20-22页
            1.2.2.5 病毒的复制第22页
        1.2.3 坦布苏病毒的理化特性和培养特性第22-23页
        1.2.4 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第23-24页
        1.2.5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第24-25页
            1.2.5.1 临床症状第24页
            1.2.5.2 病理变化第24-25页
        1.2.6 坦布苏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研究第25-29页
            1.2.6.1 病毒分离和鉴定第25页
            1.2.6.2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第25-27页
            1.2.6.3 血清学检测方法第27-29页
        1.2.7 病毒的防控第29页
    1.3 全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理论基础第29-32页
        1.3.1 分子进化理论第30页
        1.3.2 构建系统发育树的方法第30-31页
        1.3.3 序列分析算法第31-32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3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4-41页
    2.1 材料第34-35页
        2.1.1 病料与鸭胚、鸡胚第34页
        2.1.2 主要试剂第34页
        2.1.3 主要仪器第34页
        2.1.4 引物第34-35页
    2.2 方法第35-41页
        2.2.1 主要溶剂的配置第35-36页
            2.2.1.1 培养基及常见试剂配置第35-36页
        2.2.2 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第36页
            2.2.2.1 坦布苏病毒 SDS 株的分离与传代第36页
        2.2.3 病毒的 ELD50测定第36-37页
        2.2.4 病毒对鸭胚 MDT 的测定第37页
        2.2.5 病毒 RNA 的提取和目的片段扩增第37-40页
            2.2.5.1 病毒 RNA 的提取第37页
            2.2.5.2 RT-PCR 反应第37-38页
            2.2.5.3 PCR 产物的初步鉴定第38页
            2.2.5.4 PCR 目的片段的纯化回收第38页
            2.2.5.5 连接第38-39页
            2.2.5.6 用 CaCl2制备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第39页
            2.2.5.7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第39-40页
            2.2.5.8 阳性克隆鉴定与测序第40页
        2.2.6 测序结果的拼接和分析第40页
        2.2.7 不同代次病毒 E 蛋白氨基酸序列抗原指数预测第40-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54页
    3.1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第41页
    3.2 全基因序列扩增结果和序列分析第41-49页
        3.2.1 全基因序列扩增结果第41-42页
        3.2.2 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拼接和基因组特点第42页
        3.2.3 分离株病毒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第42-45页
        3.2.4 分离株病毒与不同来源坦布苏病毒的结构蛋白和 NS5 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第45页
        3.2.5 潜在糖基化位点分析第45-46页
        3.2.6 遗传进化分析第46-49页
    3.3 麻雀源坦布苏病毒传代培养结果第49-54页
        3.3.1 不同代次病毒致死鸭胚胚体变化第49页
        3.3.2 不同代次病毒对鸭胚 MDT 变化第49-50页
        3.3.3 不同代次病毒对鸭胚半数致死量变化第50-51页
        3.3.4 不同代次 E 基因的扩增结果第51页
        3.3.5 不同代次 E 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第51-53页
        3.3.6 不同代次病毒 E 蛋白抗原指数预测与分析第53-54页
4 讨论第54-58页
5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121204,这篇论文共7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1.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6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