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连绵带综合交通演化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沪宁大都市连绵带为例

大都市连绵带论文 综合交通论文 郊区化论文 交通规划论文 交通模式论文
论文详情
大都市连绵带(以下简称MIR)是目前区域城市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该区域内存在多个大都市核心,周边数十个中小城市相互紧密联系,景观上形成连绵不断的城市形态。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内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新型发达地区,应该构筑一个什么样的MIR交通体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现有的交通规划理论并不能全面指导这样高级、复杂、大范围区域的综合交通规划。本论文从交通本源出发,以MIR区域的产生与发展为线索,运用城市规划与空间演变的原理,深入分析MIR内交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从而寻找出MIR交通结构演变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与结论。(1)运用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的观点,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MIR区域产生、特点以及空间演化过程做了总结与分析,研究认为除了传统定义MIR之外,空间的斑块化、破碎化特点是MIR区域与其他类型城市化区域差别最大的地方。此外,研究显示,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导致MIR范围不断延伸,MIR空间发展在地理空间范围上有进一步扩展趋势。(2)在总结大量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美国、欧洲、日本)MIR的交通结构、政策与对策。从对比中发现发达国家在MIR内部注重控制土地蔓延使用、环境保护、交通结构与连绵带形态之间的共同之处,也总结出各国的差异。此外,为使研究成果更加适合于国内参考,论文也分析了东南亚、拉丁美洲等人口稠密城市化密集区域的交通发展情况。研究认为拉美主要大都市区的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值得中国借鉴。(3)运用城市空间演化理论,对MIR交通与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深刻分析了水运、公路、铁路、民航几类运输系统对大都市连绵带产生、发展以及优化起到的作用。总结和揭示出几个重要结论:水运是MIR发展的基础动力,也是对外经济的基础;公路运输是MIR的稳定力量,引导区域繁荣与蔓延,形成产业集结;轨道交通是MIR发展的新型动力与核心力量;民航运输是外向型新型经济的加速器与孵化器。论文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也注重与国内实际结合,分别讨论了国内内河运输更新、轨道交通站点与郊区土地开发以及民航机场的布局等重大问题的发展趋势与原则。(4)论文深入分析了当今MIR作为宏观背景下的综合交通规划理论的改进与不足。从规划过程、目标、方法上做了反思,提出了面对新形势下的战略交通规划理念和过程。研究认为,由于MIR面积广大和不确定因素多带来的复杂性,一般情况下使所涉及到的研究内容数据众多而很难全面综合分析这样的问题,运用情景分析理论可以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规划的背景和范围、规划的目的和作用。论文将交通战略应对按照情景规划的方法进行分析,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交通系统内部的结构、组成、分布。运用逻辑推理和情景演绎制定未来交通战略的模式,为大区域综合交通规划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5)根据沪宁MIR的翔实资料,梳理与总结出该连绵带的发展背景与特征,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区域内交通战略需求与发展方向。重点解读了沪宁MIR的经济发展动力、能源需求与运输、主要物资(如钢铁、煤炭、粮食等)战略运输等一系列与交通运输战略相关的重大问题。结合世界全球化和能源环境安全等战略背景,分析沪宁MIR可能的运输前景和方式。研究认为,区域内内河运输设备与管理水平滞后,海运较为发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区域内公路网运输内存在一定的不平衡;轨道交通发展较快,城际轨道交通尚不能适应都市连绵带出行特征与需求。民航需求增长迅速,将成为国内主要航空枢纽区域,但机场密度、运营管理远不能满足未来发展。(6)以交通区位论、交通地理学、运输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将通道与走廊以及枢纽规划理论作为MIR交通规划的重要的支撑理论。通道与走廊是MIR区域内最为重要的交通载体和体系,是形成MIR的骨架。论文借鉴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区分了通道与走廊的概念。将大都市连绵带的通道、运输走廊进行了分类与分级研究。着眼于通道的发展演化,重点分析了通道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了沪宁地区交通通道的等级与各自趋势。最后针对沪宁走廊,验证其产生、演化以及结构的形成机理。并对未来结构做出预判。研究也以相同方法对交通枢纽进行了分类与排序,以MIR为背景,研究各类运输枢纽在城市发展演化中所起作用。研究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总体背景,分析公、铁、水、空各类枢纽的功能与发展趋势。根据综合交通规划要求,逐项列举这些枢纽在位置、规模、容量在指标上的变化趋势。(7)研究认为健康发展的大都市边缘区域和郊区将是未来MIR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而MIR边缘区域的交通结构将成为这类区域最有创新最有活力和代表性的新型交通发展方向。本文从微观角度,以沪宁区域内大都市郊区化特点和趋势为研究线索,以大都市边缘区域的居民出行产生与特点为目标,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出国内大都市边缘区域居民通勤出行、生活出行的趋势。研究考虑了边缘区域(郊区)居民通勤出行的方向、距离、时间与分布特点,并分析了这些特点背后的作用因素,比较了国内外郊区通勤的差别,并提出适应新发展过程的规划理念。此外,对郊区居民生活出行频率、距离与分布规律做出总结。研究提出在MIR边缘区建设中,应以紧缩城市、公交都市等新兴理论指导城市发展,对郊区公共交通发展方式、合乘以及郊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论文研究涵盖了大都市连绵带综合交通的起源与发展规律、各类设施在系统中的作用与结构研究、规划方法和理念的更新与探索。并将理论与思想贯穿应用于沪宁MIR的综合交通战略研究。研究成果可为大都市连绵带发展机理的认识提供新的思路,为综合交通规划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借鉴。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4-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2 MIR 内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第16-17页
        1.1.3 研究主要构想第17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第18-22页
        1.3.1 国外连绵带及其交通模式研究状况第18-20页
        1.3.2 国内都市连绵带交通结构研究状况第20-22页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第22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6页
        1.4.1 研究方法第23页
        1.4.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3 研究路径第24-26页
第二章 大都市连绵带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表象第26-55页
    2.1 大都市连绵带的基本概念与表象第26-30页
        2.1.1 MIR 的概念第26-27页
        2.1.2 与 MIR 涵义相近的概念第27-29页
        2.1.3 相关概念的差异第29-30页
    2.2 MIR 的地理与空间特征第30-36页
        2.2.1 MIR 空间位置和自然条件第30-31页
        2.2.2 城镇体系特征第31-33页
        2.2.3 经济与产业结构特征第33-34页
        2.2.4 空间布局与景观特征第34-36页
        2.2.5 MIR 地区的社会与文化特征第36页
    2.3 发达国家的 MIR 的基本情况第36-43页
        2.3.1 MIR 在全球的分布第36-37页
        2.3.2 北美大都市连绵带第37-39页
        2.3.3 欧洲大都市连绵带第39-40页
        2.3.4 亚洲大都市连绵带第40-42页
        2.3.5 拉丁美洲的大都市连绵带潜在区域第42-43页
    2.4 MIR 未来的发展趋势与问题第43-47页
        2.4.1 MIR 区域内的发展趋势第43-45页
        2.4.2 MIR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第45-46页
        2.4.3 MIR 交通体系趋势第46-47页
    2.5 沪宁大都市连绵带特征分析第47-54页
        2.5.1 研究区域综述第47-48页
        2.5.2 沪宁 MIR 的空间与地理特征第48-49页
        2.5.3 区域内人口特点第49-50页
        2.5.4 沪宁 MIR 城镇体系第50-54页
    2.6 本章小节第54-55页
第三章 MIR 的交通模式与战略选择第55-77页
    3.1 轨道交通对 MIR 的支撑作用第55-60页
        3.1.1 轨道交通对城市带早期发育的促进第55-56页
        3.1.2 轨道交通复兴对 MIR 的促进第56-57页
        3.1.3 高速铁路给 MIR 带来的负面影响第57-58页
        3.1.4 日本东海道 MIR 的轨道交通模式第58-60页
    3.2 机场枢纽对 MIR 的拉动作用第60-66页
        3.2.1 机场枢纽在 MIR 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与特点第60-62页
        3.2.2 新经济模式下机场对 MIR 发展的影响第62页
        3.2.3 由机场产生的新型城市空间第62-63页
        3.2.4 美国机场布局特点第63-64页
        3.2.5 国外机场布局经验借鉴第64-66页
    3.3 水运对 MIR 发展的促动作用第66-68页
        3.3.1 水运对 MIR 早期形成的重要作用第66页
        3.3.2 海运及港口业对 MIR 发展的支撑作用第66-67页
        3.3.3 内河运输在 MIR 区域内新的发展机遇第67-68页
        3.3.4 欧洲内河运输政策的经验借鉴第68页
    3.4 公路运输对 MIR 郊区边缘的蔓延与聚集的影响第68-73页
        3.4.1 公路对大都市郊区化的促进作用第68-70页
        3.4.2 国外郊区化过程借鉴第70-71页
        3.4.3 公路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第71-72页
        3.4.4 MIR 区域内高速公路与城镇的协同发展第72-73页
    3.5 MIR 综合交通模式的战略选择第73-75页
        3.5.1 MIR 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趋势第73-74页
        3.5.2 MIR 综合交通运输模式制定的层次与对象第74-75页
    3.6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四章 MIR 交通规划理论发展与探索第77-91页
    4.1 大区域规划理论脉络第77-80页
        4.1.1 早期区域经济规划中的理论第77-79页
        4.1.2 MIR 综合交通规划的指导理论第79-80页
    4.2 MIR 综合交通体系战略规划反思第80-83页
        4.2.1 大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过程反思第80-82页
        4.2.2 大都市连绵区的交通规划特点、难点与方向第82-83页
        4.2.3 MIR 区域交通战略规划的目标第83页
    4.3 MIR 交通战略规划的框架与流程第83-85页
        4.3.1 区域交通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第83页
        4.3.2 区域交通规划的层面分析第83-84页
        4.3.3 MIR 区域交通体系战略制定流程第84-85页
    4.4 MIR 交通规划应具备的理念第85-86页
        4.4.1 全球视野理念第85页
        4.4.2 动态区域规划理念第85-86页
        4.4.3 可持续发展理念第86页
        4.4.4 人本位规划理念第86页
    4.5 MIR 战略交通规划的研究方法——情景规划第86-90页
        4.5.1 情景规划的内涵第86-88页
        4.5.2. 情景规划的关键要点第88页
        4.5.3 情景规划过程第88-90页
    4.6 本章小节第90-91页
第五章 沪宁 MIR 地区的综合交通发展模式分析第91-117页
    5.1 沪宁 MIR 综合运输发展状况与挑战第91-99页
        5.1.1 综合运输发展现状分析第91-94页
        5.1.2 公路运输第94-95页
        5.1.3 沪宁 MIR 地区水运发展状况第95-97页
        5.1.4 沪宁 MIR 地区的轨道交通第97-98页
        5.1.5 沪宁 MIR 地区民航运输状况第98-99页
    5.2 沪宁 MIR 地区综合交通发展的情景分析第99-105页
        5.2.1 远期 MIR 综合交通发展的核心问题界定第99-102页
        5.2.2 各个情景因素的逻辑推理与演绎第102-103页
        5.2.3 快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第103-104页
        5.2.4 沪宁 MIR 各类运输方式面临的挑战第104-105页
    5.3 交通运输面临的形势和主要因素发展趋势分析第105-108页
        5.3.1 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因素第106页
        5.3.2 城市化和居民收入因素第106-107页
        5.3.3 经济贸易导致的交通运输增长第107-108页
    5.4 沪宁 MIR 地区城际客运水平宏观预测因素第108-110页
        5.4.1 沪宁 MIR 地区城际客运联系强度第108-109页
        5.4.2 客运 OD 空间分布第109页
        5.4.3 沪宁 MIR 地区城际客运趋势分析与说明第109-110页
    5.5 沪宁 MIR 地区货运量分析第110-115页
        5.5.1 沪宁 MIR 货运总量分析第110-112页
        5.5.2 地区内货运 OD 分析第112页
        5.5.3 主要货种运输前景分析第112-114页
        5.5.4 主要货物流向与通道分析第114-115页
    5.6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六章 大都市连绵带的综合交通设施战略布局第117-146页
    6.1 交通走廊第117-120页
        6.1.1 交通走廊定义第117-118页
        6.1.2 交通走廊功能第118-119页
        6.1.3 交通走廊的分类与等级第119页
        6.1.4 沪宁 MIR 的交通走廊发展趋势第119-120页
    6.2 运输通道第120-123页
        6.2.1 运输通道概念第120-121页
        6.2.2 运输通道特征第121-122页
        6.2.3 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的分类第122页
        6.2.4 运输通道的演化动力第122-123页
        6.2.5 MIR 内通道的发展趋势第123页
    6.3 沪宁 MIR 区域运输走廊与通道演化分析第123-130页
        6.3.1 沪宁地区交通通道的潜在区位分析第123-125页
        6.3.2 沪宁 MIR 交通走廊与通道布局分析第125-128页
        6.3.3 沪宁 MIR 交通通道的布局设想第128-130页
        6.3.4 沪宁 MIR 综合交通通道内部协调第130页
    6.4 交通枢纽第130-134页
        6.4.1 交通枢纽概念第130-131页
        6.4.2 交通枢纽的分类第131-132页
        6.4.3 交通枢纽发展历程第132-133页
        6.4.4 交通枢纽在 MIR 中发展趋势第133-134页
    6.5 沪宁 MIR 的战略枢纽布局研究第134-144页
        6.5.1 枢纽城市的等级划分第134-136页
        6.5.2 沪宁 MIR 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总体框架第136-137页
        6.5.3 沪宁 MIR 航空枢纽的布局研究第137-140页
        6.5.4 沪宁 MIR 的现代化水运枢纽第140-141页
        6.5.5 高速铁路枢纽的布局与发展战略第141-144页
    6.6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第七章 沪宁 MIR 都市边缘区域的交通发展模式第146-171页
    7.1 MIR 边缘地区的概念与研究概况第146-153页
        7.1.1 边缘地区与郊区第146-147页
        7.1.2 国外大都市区郊区化的状况第147-150页
        7.1.3 国内大都市区郊区化的发展趋势与特征第150-151页
        7.1.4 MIR 居民出行区域按特征划分第151-153页
    7.2 MIR 边缘区域内居民出行特征第153-162页
        7.2.1 大都市圈域内居民出行的特征第153-155页
        7.2.2 MIR 边缘地区居民出行的通勤特征与变化第155-157页
        7.2.3 大都市通勤圈范围第157-158页
        7.2.4 沪宁 MIR 地区的通勤范围第158-160页
        7.2.5 MIR 边缘地区居民生活出行特征第160-162页
    7.3 MIR 居民出行特征的变化趋势第162-163页
        7.3.1 多元化的出行方式第162页
        7.3.2 城际交通数量与距离不断增加第162-163页
    7.4 都市连绵带边缘区域交通模式构建方式的反思第163-170页
        7.4.1 大都市郊区的发展理念第163-165页
        7.4.2 中国传统大都市郊区化的发展模式第165-166页
        7.4.3 建设中国大都市连绵带郊区公共交通的原则与模式第166-167页
        7.4.4 大都市连绵带边缘区传统交通设施改进与升级第167-170页
    7.5 本章小结第170-171页
第八章 研究主要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与方向第171-176页
    8.1 主要的研究结论第171-174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74页
    8.3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计划第174-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3页
摘要第183-186页
Abstract第186-18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7802,这篇论文共18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6.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94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