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的输入性流动性过剩研究

全球化论文 国际分工论文 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流动性过剩论文
论文详情
1、选题背景和目的自2005年以来,世界经济在金融领域经历了从流动性过剩到金融危机的过山车。当学术界还在努力寻找全球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资产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和泡沫经济阴影的出路时,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演化成世界经济危机。曾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叱诧风云的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下,金融市场在危机阶段发生了急剧的流动性枯竭。危机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包括通用汽车在内的知名企业也一度面临着破产的威胁。危机之前正在讨论的运用紧缩货币政策治疗流动性过剩的思路被打断。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发达国家的方法,用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应对危机。其实,大多数金融危机的表现总是伴随着短期的市场流动性剧减。而流动性枯竭和过剩并不是严格对立的: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正是流动性过剩,拯救危机的措施又为将来的流动性过剩埋下了伏笔。尤其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过切实的危机和伴随的流动性枯竭,却一直在大量投放货币供给,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逆转。所以,流动性过剩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是某个国家独有的,也很难找到一个国内的解决办法。本文试图从全球化的开放视角,厘清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下,全球流动性创造的机理和流动性在国际间的分配机制。并以此为制度背景,以国际分工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在全球化过程中流动性过剩的必然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的输入性特点以及流动性输入中国的渠道。进而在开放的视角下和历史的过程中去寻找系统的途径,来化解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2、主要内容和观点本篇论文共分为6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1章,导论。这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全球流动性过剩和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理清了相关的概念和所研究问题的角度,给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总结了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关于全球化及内外均衡调节、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本章主要说明贯穿本论文的全球化以及国际经济理论基础,笔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在最大限度地理解概括全球化理论的同时,强调对本论文后续研究有重要影响的理论。主要有:(1)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强调将外部变量引入一国的经济模型,主要研究开放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调节和国家之间的政策溢出效应。(2)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全球化的理论。总结整理了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以及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的观点。(3)国际分工理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因此本论文选择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国际分工理论。本章整理了国际分工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指出国际分工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方向。为了下文分析的需要,笔者随后给出了确定一个经济体国际分工地位的两个维度。多数现实当中的国家总是同时参与垂直和水平的分工,综合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来分析,所谓的中心国家就是指在垂直分工中处于高阶梯,同时广泛、深入参与水平分工,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主导地位。第3章,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分配机理。本章第一节先分析全球流动性创造的实体经济基础——当今国际分工的整体格局。重点分析美国、欧洲、日本和东亚地区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大致位置和各自的国际收支特点,并指出了由这种分工和贸易格局造成的全球经济失衡。第二节分析全球流动性:创造的货币制度背景——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及运行机制。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以美元为主导,以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作为国际本位货币,仍然无法避免“特里芬难题”的困扰,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必然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变化而改变。第三节重点分析当今国际货币的创造、分配和流动机理。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美元,通过贸易方式输出到德国、中国和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等贸易国家,再以美元债券等形式回流到美国;欧洲和拉美国家则购买美元金融产品,将金融资本输送到美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失衡已经突破了单个封闭经济体的经济分析框架,美国或者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仅仅是单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的问题,是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经济现象。第4章,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的输入。本章首先描述了进入21世纪到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全球流动性的过剩状况,主要以G5经济体的总体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来反映全球的流动性过剩。接着分析中国的流动性、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率,以证明流动性过剩在中国的存在。对于中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本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内部因素和外部原因,并对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储备、GDP和基础货币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程度大于GDP。因此证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是由内因(经济增长)和外因(外汇储备增加)共同造成的,但是中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已经带有明显的输入性特征。第5章,国际流动性输入中国的渠道。本章主要分析国际流动性输入中国的渠道与规模。在此专门分析了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了解了以上的现状,才能对国际流动性输入的渠道产生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本章分别从实体经济(贸易与FDI)视角和货币金融视角(短期国际资本)分析了国际流动性流入中国的各种渠道和规模。总的来说,中国以廉价劳动力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并带来经常项目顺差和流动性的输入;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中国也是吸收多输出少。在金融投资领域,中国的管制还比较多,但是仍然无法阻止国际“热钱”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本章分析了近年来“热钱”流入中国的大概规模和渠道。第6章,化解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给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本章试图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系统地寻求化解中国流动性过剩的途径。在分析了当前两个看似合理其实不可行的方式之后,笔者提出了沿着两条逻辑来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思路:一是将过剩的流动性输出。为此我们必须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继续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直接投资;逐步放松管制,允许境内资本进行对外金融投资。二是从根本上减少国际流动性的输入。为此中国要积极参与并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国还必须要改变自身的国际分工地位,通过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使经济增长转向依靠内需和国内市场为主。3、主要的创新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视角有所创新。现有的对流动性过剩的研究存在着不足,国外有学者运用模型实证分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跨国溢出效应,但很少有研究把中国列入其中,更没有专门研究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而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时,往往封闭地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之道,忽略了当今全球化的现状。虽然有些国内文献提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但是也仅仅是作为一个前提背景,没有在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框架下对中国的输入性流动性过剩进行研究。本文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出发,将国际货币体系作为制度因素,系统地分析全球流动性的创造与膨胀,以及全球经济失衡、中国的双顺差是如何导致流动性输入中国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第二,提出了若干独特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相应的对策措施更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本文认为,全球流动性过剩是全球化过程中在当今美元本位制下必然产生的现象;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是由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带来的流动性输入以及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超额货币发行所造成。在如何解决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部分,本文从疏导和根治两条逻辑思路出发提出了对应的具体的思路,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对外直接投资与金融投资以及经济转型等。此外本文对若干相应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独立的分析与判断,比如金融危机为何发生在美国?人民币汇率一次性升值到位是否有助于减缓热钱涌入?中国保持经济增速高于M2增速是否可行?等等。第三,研究方法上更加科学、全面。本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以一定的理论基础合理地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并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在分析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时,深入剖析了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既有规范分析论证又运用了实证分析来提供证据,验证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带有明显的输入性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更加全面地掌握了问题的本质。当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局限,例如没有更加详细地分析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具体原因,同时有些相关问题尚未进一步研究。这些都有待于作者今后的努力。
中文摘要第4-9页
Abstract第9-10页
1.导论第15-37页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第15-17页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8页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8-35页
        1.3.1 关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研究述评第18-29页
        1.3.2 关于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研究述评第29-35页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35-37页
2.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的相关理论第37-57页
    2.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第37-40页
        2.1.1 全球化的定义第37-38页
        2.1.2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第38-40页
    2.2 开放的宏观经济学的均衡调节模型第40-43页
        2.2.1 IS—LM—BP模型的均衡调节第40-42页
        2.2.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均衡调节与国际资本流动第42-43页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第43-49页
        2.3.1 民族主义第44-45页
        2.3.2 自由主义第45-46页
        2.3.3 马克思经济学的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第46-47页
        2.3.4 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第47-49页
    2.4 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国际分工理论第49-57页
        2.4.1 国际分工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第49-52页
        2.4.2 国际分工理论发展的逻辑和趋势第52-54页
        2.4.3 确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两个维度第54-57页
3.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分配机理第57-86页
    3.1 全球流动性创造的实体经济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第57-70页
        3.1.1 当前国际分工的新特点第58-59页
        3.1.2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国际收支特点第59-68页
        3.1.3 当前国际分工格局下的全球经济失衡第68-70页
    3.2 全球流动性创造的制度背景——国际货币体系第70-75页
        3.2.1 金本位制及其根本缺陷第70-71页
        3.2.2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黄金本位)第71-72页
        3.2.3 牙买加体系(美元本位)第72-74页
        3.2.4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逻辑第74-75页
    3.3 国际货币的提供、膨胀和流动机制第75-79页
        3.3.1 当前国际货币的主要构成第75页
        3.3.2 全球货币流动性的提供、膨胀过程第75-77页
        3.3.3 美元的循环方式与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视角第77-79页
    3.4 产业虚拟化与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为何发源于美国?第79-86页
        3.4.1 去工业化与虚拟化——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第79-80页
        3.4.2 以虚拟经济为推动力的美国经济运行模式第80-81页
        3.4.3 美国产业虚拟化的背景和原因第81-83页
        3.4.4 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的必然性第83-86页
4.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的输入第86-112页
    4.1 全球流动性过剩——世界经济的痼疾第86-90页
        4.1.1 进入21世纪G5国家的货币供给第86-89页
        4.1.2 过剩的流动性去了哪里?第89-90页
    4.2 中国的流动性、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第90-98页
        4.2.1 流动性过剩在中国的凸显第91-94页
        4.2.2 人民币内外价值的背离: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第94-95页
        4.2.3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第95-98页
    4.3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内因与外因——理论分析第98-105页
        4.3.1 流动性过剩的内部原因第99-101页
        4.3.2 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第101-105页
    4.4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内因与外因——实证检验第105-112页
        4.4.1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平稳性检验第106页
        4.4.2 实证分析第106-111页
        4.4.3 结论第111-112页
5.国际流动性输入中国的渠道第112-132页
    5.1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方式与流动性输入第112-118页
        5.1.1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第112-117页
        5.1.2 制度特色:实体经济开放与货币领域的封闭第117-118页
        5.1.3 小结: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决定了流动性输入的必然第118页
    5.2 流动性输入的实体经济视角—贸易与FDI第118-122页
        5.2.1 贸易渠道的流动性输入第119-120页
        5.2.2 外国直接投资(FDI)渠道的流动性输入第120-121页
        5.2.3 小结第121-122页
    5.3 流动性输入的金融视角—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入第122-132页
        5.3.1 热钱的界定与流入的规模第123-126页
        5.3.2 热钱流入中国的渠道第126-128页
        5.3.3 影响热钱流入的因素分析第128-129页
        5.3.4 热钱流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第129-130页
        5.3.5 小结第130-132页
6.化解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第132-159页
    6.1 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危害第132-136页
        6.1.1 流动性过剩迫使中国走向经济泡沫化的边缘第133-134页
        6.1.2 中国经济有陷入"滞涨"的危险第134-135页
        6.1.3 阻碍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第135-136页
    6.2 化解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两种方式——看似合理实则不可能第136-140页
        6.2.1 实体经济的增速快于货币增速的可能性第136-138页
        6.2.2 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并不能缓解流动性过剩第138-140页
    6.3 人民币国际化——疏导过剩流动性的必然选择第140-145页
        6.3.1 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第140-141页
        6.3.2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第141-142页
        6.3.3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与途径第142-145页
    6.4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第145-147页
        6.4.1 藏汇于民,切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联系第145-146页
        6.4.2 "藏汇于民"在短期内的实质影响有限第146-147页
    6.5 进一步鼓励境内资本"走出去"对外投资第147-150页
        6.5.1 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第147-148页
        6.5.2 扩大对外金融投资第148-150页
    6.6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第150-154页
        6.6.1 新特里芬难题第150-151页
        6.6.2 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走向第151-153页
        6.6.3 黄金+碳货币:世界单一货币的构成基础?第153-154页
    6.7 经济转型——在历史的过程中化解流动性过剩第154-157页
        6.7.1 在国内各区域之间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第154-156页
        6.7.2 改革要素价格形成体制,缓解要素价格扭曲第156-157页
    6.8 结论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4页
附表:实证分析数据第164-165页
后记第165-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16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302,这篇论文共16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0.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3.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