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下白垩统黑色泥页岩的时限、形成环境及生烃潜力

中国东南部论文 下白垩统论文 黑色泥页岩论文 锆石U-Pb年龄论文 海侵论文 有机碳同位素负偏论文
论文详情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地层主要以侵入岩、火山岩为主,实际上,在这套侵入岩和火山岩为主的地层中还广泛发育一套碎屑沉积岩。目前对于这些黑色泥页岩的具体形成时间、形成环境和生烃潜力还少有报道。本次研究以下白垩统黑色泥页岩为重点,在全区挑选了11条典型下白垩统剖面,进行了放射性年代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1)中国东南部下白垩统黑色泥页岩主要发育层位为浙江省永康群中的馆头组和浙江沿海地区的石浦群,江西省火把山群中的石溪组,福建省的坂头组和广东省的水底山组。对这些层位典型剖面锆石U-Pb定年研究后发现浙东沿海的石浦群应该与浙东的九里坪上段,馆头组以及朝川组下段对比;江西省石溪组的开始沉积时间和浙江馆头组大体相当,建议将江西的火把山群与浙江永康群对比。对于福建坂头组,永安盆地的坂头组开始年龄为144±2Ma,而崇安盆地坂头组的开始沉积年龄为116±2Ma。因此建议将崇安盆地坂头组与永安盆地吉山剖面第21-32层对比,可与馆头组和朝川组对比。(2)全区来看下白垩统黑色泥页岩可以分成上下两套,其中早白垩世早期黑色泥页岩主要分布于广东和闽西地区,以广东大亚湾水底山组和福建永安坂头组下部黑色泥页岩最为典型,形成时间为134+2Ma;早白垩世晚期黑色泥页岩分布相对普遍,典型的例如浙江馆头和石浦群、江西的石溪组和福建的坂头组。形成时间在113±3Ma到100±2Ma之间。(3)针对广泛发育的早白垩世晚期那套黑色泥页岩,我们对其沉积环境进行了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发现这套黑色泥页岩均受海侵的影响。海侵的西界终止于武夷山山脚,而北界至少到达28°N。古太平洋向西俯冲导致的中国东南部快速断陷沉降是早白垩世海侵的主要原因,当然高的早白垩世海平面也是海侵的必要条件。(4)对浙江石浦和福建崇安两条典型剖面中黑色泥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以及有机碳同位素分析发现晚期这套黑色泥页岩中至少可以识别出五次碳同位素负偏事件SI~SV和CI~CV。其中事件SIV、SV、CIV和CV中黑灰色泥岩段中有机质含量和有机碳同位素的负偏主要受控于高等植物的输入。而对于事件SⅠ~SⅢ和CⅠ~CⅢ,控制其碳同位素负偏的原因可能是大气二氧化碳库的扰动。与北特提斯洋盆和太平洋平顶山OAE1b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负偏事件SⅠ~SⅢ和CⅠ~CⅢ不仅在时间与OAE1b吻合,且在碳同位素变化趋势和模式上极其相似。(5)对中国东南部下白垩统黑色泥页岩的生烃潜力研究表明,两套黑色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总体达到中等—好的烃源岩标准,并且早期优于晚期;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晚期好于早期;有机质热演化总体大部分进入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部分受火山作用影响的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早期粤北地区成烃潜力较大;而晚期浙江沿海和闽西地区的潜力较大。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3-14页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4-17页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7-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研究思路第17-22页
    1.4 论文工作量第22-23页
第二章 地质背景第23-31页
    2.1 基底构造概况第23页
    2.2 中生代火成岩发育特征第23-24页
    2.3 研究区下白垩统简介第24-31页
        2.3.1 浙江省下白垩统第25-27页
        2.3.2 福建省下白垩统第27-29页
        2.3.3 江西省下白垩统第29-30页
        2.3.4 广东省下白垩统第30-31页
第三章 典型剖面观测研究第31-49页
    3.1 浙江象山石浦剖面第31-34页
    3.2 浙江仙居上张剖面第34-36页
    3.3 浙江宁溪长潭剖面第36-37页
    3.4 浙江丽水老竹剖面第37-39页
    3.5 浙江下湖源剖面第39-41页
    3.6 浙江遂昌湖山剖面第41-42页
    3.7 福建武夷山崇安剖面第42-43页
    3.8 福建举岚剖面第43-44页
    3.9 福建永安吉山剖面第44-46页
    3.10 江西弋阳剖面第46-47页
    3.11 广东大亚湾剖面第47-49页
第四章 黑色泥页岩层段绝对年龄及区域对比第49-79页
    4.1 引言第49-50页
    4.2 放射性年代学研究第50-68页
        4.2.1 分析测试方法第50-51页
        4.2.2 浙江石浦群年龄及其黑色泥页岩层段年龄第51-57页
        4.2.3 浙江馆头组年龄及其黑色泥页岩层段年龄第57-60页
        4.2.4 福建坂头组年龄及其黑色泥页岩层段年龄第60-65页
        4.2.5 广东水底山组年龄及其黑色泥页岩层段年龄第65-66页
        4.2.6 江西石溪组年龄及其黑色泥页岩层段年龄第66-68页
    4.3 事件地层与构造-沉积旋回第68-71页
    4.4 地层对比新方案第71-74页
        4.4.1 浙江省石浦群对比新方案第71-73页
        4.4.2 闽西坂头组地层对比新方案第73-74页
        4.4.3 江西石溪组及广东水底山组地层对比方案第74页
    4.5 下白垩统黑色泥页岩分布规律第74-77页
    4.6 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黑色泥页岩沉积环境第79-101页
    5.1 引言第79-81页
    5.2 海侵事件证据第81-97页
        5.2.1 岩石学证据第81-87页
        5.2.2 碳酸盐岩碳同位素证据第87-88页
        5.2.3 古生物证据第88-89页
        5.2.4 生物标志化合物证据第89-96页
        5.2.5 组分碳同位素证据第96-97页
    5.3 海侵范围分析第97-98页
    5.4 海侵原因讨论第98-99页
    5.5 小结第99-101页
第六章 黑色泥页岩沉积与大洋缺氧事件第101-117页
    6.1 引言第101-103页
    6.2 有机碳同位素负偏现象第103-108页
    6.3 有机碳同位素负偏机制第108-111页
    6.4 有机碳同位素负偏现象与OAEs的联系第111-115页
    6.5 小结第115-117页
第七章 黑色泥页岩生烃潜力第117-133页
    7.1 引言第117-118页
    7.2 岩石学特征第118-119页
    7.3 有机质丰度第119-121页
    7.4 有机质类型第121-125页
        7.4.1 干酪根镜鉴第121-124页
        7.4.2 干酪根元素分析第124-125页
    7.5 有机质成熟度第125-127页
    7.6 油气潜力分析第127-131页
    7.7 小结第131-133页
第八章 主要认识第133-135页
附表第135-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博士期间完成论文第159-16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7701,这篇论文共16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