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结构研究

农户金融论文 农户融资选择论文 农村信用社论文 农村信用体系论文 熟人社会信用论文
论文详情
中国农户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特殊群体。近现代中国转型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外部竞争压力下的被迫转型,并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中长期扮演着“边缘地区”角色。而与中国东部沿海和城市地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相比,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处于更加“边缘”的地位。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工商经济与乡村经济长期相互促进、相对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由于中国经济面临赶超的外部竞争压力,使得中国农村地区在中国赶超战略发展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城乡经济处于持续不平衡状态。在这种赶超发展战略模式中,无论是农户传统生产行为方式还是农村经济制度约束,使得广大农户群体不具备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行为能力。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农村地区资金要素无法与农村土地要素及其他要素有效结合,从根本上造成了农民“贷款难”和农村资金外流问题。通常情况下,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问题被概括在农村金融研究范畴之中。本研究注意到“三农”问题中的资金问题,实际上是在金融制度安排和农村金融服务上没有注意到农户行为及其制度约束的特殊性,农村金融核心应该是农户金融问题。在农村经济中,中小企业、个体工商在金融需求上也体现了现代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中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贷款难”的特征,但是,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金融机构市场选择和这些主体在信用信息及抵押担保资产不足等方面共同造成的结果。但是,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相比,农户明显更多是受到传统小农经济生产行为的影响和农村经济制度的约束。首先,农户家庭是传统小农经济的产物,是集生产、消费为一体的经济单位。受长期小农经济习惯的影响,在生产、消费和资金资源配置上首先是满足于家庭消费,而不是基于市场交换。其次,在中国赶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战略中,国家对农村土地、农户宅基地及房产等要素市场自由流通进行了限制,从而使得农户家庭主要资产不具有抵押担保功能和按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再次,中国长期经济赶超发展战略,政策上把农村劳动力和资金要素集中向具有效率的工业经济部门倾斜,而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发展都相对滞后,使得农村经济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进一步弱化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最后,在政策和宏观管理层面,“三农”问题本质上更多是从社会稳定角度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完全按照市场的效率机制来进行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因此,本研究集中把农户金融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从农村金融中单列出来,把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结构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系统地揭示了农户金融中各个主体的行为特征与行为互动机制,从而为建立完善的农户金融体系作了初步探索。本论文共包括农户金融的理论基础、农户金融的主体行为和农户金融的互动行为机制三个部分。理论基础包括第1-3章,从研究的总体安排到研究综述,再到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特征的理论基础,三个方面阐述了本研究的总体理论思路。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共包括第4章、第5章和第6章,重点是对农户金融中主要参与者——农户、农村信用社和政府三个主体的主要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重点揭示了农户融资选择行为、农村信用社商业行为、内部人控制与政治塞责行为,以及政府干预农户金融的两种干预行为等特征和机理。实证研究表明,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对市场主体行为能力的要求审视,农户在融资选择方面存在明显的内源融资偏好,农户对资金的跨期配置能力和把握市场机会能力较弱,说明我国生产性农户仍然具有道义小农假说特征。对农户金融的主体机构农村信用社商业行为与政策任务的承担方面分析发现,当前农村信用社已经初步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事,但是政策性支农任务对其仍然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两者结合起来,说明在当前农户金融仍然不能完全按照自由市场原则进行制度安排,需要保持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合理干预。其中,在针对农户金融的具体干预政策方面,案例分析说明最好以扶持机构可持续发展和“广覆盖”为目标,而避免对农户信贷行为的直接干预。第三部分共包括第7章、第8章、第9章和第10章,重点是对农户金融各参与主体主要行为的互动机制进行了考察。通过对金融机构成本约束与利率定价及市场行为机制,本研究考察了在农村金融市场,农户金融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发现农户金融市场并非有效,说明当前少数机构垄断着农户金融市场。而其他涉农类经济主体参与程度高的领域,农村机构数量将增加,适度竞争市场局面将出现,从而形成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同时,在考察金融机构成本约束行为时,重点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成本按照行政层级的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在维持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网点“广覆盖”和机构可持续性之间的平衡保持县级法人管理体制是当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系的最佳策略。进一步分析农户信用演进机制和农户信用制度变迁特征,发现农户信用从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向农村信用体系变迁过程,实际是农户信用从特殊主义信用向普遍主义信用变迁的过程,在两种信用制度变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乡村社会信用治理机制短期缺失的现象,从而导致农户信用违约率升高。因此,要通过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弥补乡村传统特殊信用治理机制失效的状态。同时,在农村熟人社会信用机制仍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充分通过信用村等信用共同体建设形式把这种资源内化为普遍主义信用制度的内容,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农村熟人社会信用机制与银行信用的联结机制,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最后,本研究围绕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性地发展农户金融的相关政策建议。其中,值得关注的要点在于:辩证认识农户金融问题,要从历史视角和现代世界体系视角审视农户金融的特殊性,农户融资选择行为并不具备市场完全理性,因此,农户金融在制度安排和政策扶持方面都不能遵循完全市场化发展思路,更多要着眼于农户金融的逐步过渡和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渐成熟,形成推进农户金融渐渐式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农户金融的扶持政策和农户金融信用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要具有对农户经济特殊行为特征的兼容性。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微小贡献:一是研究视角上直接把农户金融从农村金融中提取出来,直指农村金融的核心。农户这个经济主体的特殊性特征是农户金融制度特殊安排的基础,从而为中国农户金融更加系统化研究提供理论准备。二是秉承实证主义研究路线,对农户金融的主体行为进行实证分析,为系统认识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结构提供了基础。三是本研究通过人民银行系统取得了大量数据,无论是涉及全国10省市2万户农户借贷情况调查分析问卷,还是基于贵州省相关农村金融机构数据,都为认识当前农户金融发展现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四是本研究在实证过程中也有点滴闪光的火焰,例如:利用大样本数据回答了农户在融资选择行为方面是倾向于理性假说还是道义假说;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和内部成本相关数据为论证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机制有效性提供了一种可验证思路;通过对我国农村社会信用发展演变特征的揭示,实证性地提出了熟人社会信用向市场发展型信用转变过程的倒U型特征;通过案例分析形式提出了一种在当前农村体制约束下连接农村熟人社会信用机制与银行信用的联结机制模式;回答了经常困惑政策制定者的单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盈亏平衡点等问题。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导论第16-29页
    1.1 研究问题及背景第16-2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0-22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22-24页
    1.4 研究内容及结论第24-27页
    1.5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第27-29页
2. 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视角评述第29-44页
    2.1 国外农村金融相关文献第30-35页
        2.1.1 金融压抑与农业信贷补贴论第30-31页
        2.1.2 金融深化与完全市场论第31-32页
        2.1.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市场论第32-34页
        2.1.4 小额信贷及其他相关研究第34-35页
    2.2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金融的相关研究第35-41页
        2.2.1 农村金融问题根源研究第35-36页
        2.2.2 农村金融中农户主体行为问题第36-38页
        2.2.3 农村金融的供给及组织形式问题第38-39页
        2.2.4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问题第39-40页
        2.2.5 政府政策选择、行政干预与政策扶持问题第40-41页
    2.3 文献综述的研究视角评述第41-44页
3. 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结构的理论基础第44-62页
    3.1 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结构内涵第44-50页
        3.1.1 中国农户及农户经济行为第44-45页
        3.1.2 农户金融与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第45-47页
        3.1.3 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结构的理论基础第47-50页
    3.2 中国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的宏观基础第50-56页
        3.2.1 长期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农贷制度第50-51页
        3.2.2 现代世界体系下的中国"三农"问题与农户金融第51-54页
        3.2.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中国农户金融问题第54-56页
    3.4 农户金融的微观行为结构研究范畴界定第56-61页
        3.4.1 中国农户金融的主体行为第56-58页
        3.4.2 本论文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第58-59页
        3.4.3 农户金融微观行为结构研究的内在含义第59-61页
    3.5 本章结论第61-62页
4. 中国农户融资选择行为及结构第62-84页
    4.1 引言与文献综述第62-66页
    4.2 研究设计与模型设定第66-70页
        4.2.1 研究思路第66-67页
        4.2.2 变量设定第67-69页
        4.2.3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定第69-70页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描述第70-73页
        4.3.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第70-71页
        4.3.2 数据处理第71-72页
        4.3.3 数据描述第72-73页
    4.4 实证检验结果第73-82页
        4.4.1 不同融资渠道农户选择行为比较第73-78页
        4.4.2 影响农户融资选择因素的边际效应第78-80页
        4.4.3 农户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融资次序第80-82页
    4.5 本章结论第82-84页
5. 农村金融机构商业行为、内部人控制与支农目标第84-109页
    5.1 引言第84-86页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86-92页
        5.2.1 农村金融发展与绩效评价理论第86-88页
        5.2.2 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绩效目标第88-89页
        5.2.3 影响农村金融绩效因素与基本假设第89-92页
    5.3. 研究设计第92-96页
        5.3.1 研究方法第92-93页
        5.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第93-95页
        5.3.3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95-96页
    5.4. 实证结论第96-101页
        5.4.1 描述统计分析第96页
        5.4.2 改革后影响农村信用社绩效的实证结论第96-100页
        5.4.3 政策绩效目标影响商业绩效吗?第100-101页
    5.5 本章结论第101-109页
6. 农户金融的干预行为:补贴农户,抑或扶持机构?第109-125页
    6.1 农户金融中的行政行为第109-111页
    6.2 补贴农户的干预行为:贵州"以奖代补"财政资金补贴案例第111-117页
        6.2.1 "以奖代补"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背景及政策思路第111-113页
        6.2.2 "政府+银行"双主体补贴模式的实施成效第113-114页
        6.2.3 "以奖代补"推进小额贷款到户试点的干预行为分析第114-117页
    6.3 扶持机构的引导行为:贵州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网点案例第117-122页
        6.3.1 贵州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背景及实施第117-118页
        6.3.2 推进填补金融空白乡镇网点中的扶持政策第118-120页
        6.3.3 扶持机构的干预政策对农户金融发展的实际效果第120-122页
    6.4 本章结论第122-125页
7. 成本约束、利率定价与市场机制第125-143页
    7.1 研究综述及问题的提出第125-128页
    7.2 竞争不充分与适度竞争条件下的农村金融利率定价第128-131页
        7.2.1 竞争不充分条件下的利率定价行为第128-129页
        7.2.2 农户家庭借贷生产的最优化行为第129-130页
        7.2.3 市场竞争条件下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第130-131页
        7.2.4 更一般性角度的农村金融利率定价行为第131页
    7.3 成本约束、市场竞争与利率定价的贵州证据第131-141页
        7.3.1 当前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有效性检验的几个假定第131-133页
        7.3.2 农信社利率调整政策背景与当前利率水平第133-135页
        7.3.3 成本约束、利率定价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检验第135-141页
    7.4 本章结论第141-143页
8. 成本约束、县级法人主体与局部均衡策略第143-157页
    8.1 农村金融服务边际成本测算方法第143-148页
        8.1.1 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43-144页
        8.1.2 测算原则与模型设计第144-148页
    8.2 数据来源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测算结果第148-153页
        8.2.1 数据来源第148-149页
        8.2.2.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测算结果第149-151页
            8.2.2.1 各级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成本第149页
            8.2.2.2 改革前后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成本第149-150页
            8.2.2.3 非政府组织发放小额贷款的服务成本第150-151页
            8.2.2.4 农业银行县支行的金融服务成本第151页
        8.2.3 农村金融机构层级之间成本结构比较第151-153页
    8.3 边际成本约束与县级法人主体地位的关系第153-156页
        8.3.1 城乡两类合作机构金融服务成本差异第153-154页
        8.3.2 金融服务成本层级比较优势与网点广覆盖的平衡第154-155页
        8.3.3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县级法人主体的特殊地位第155-156页
    8.4 本章结论第156-157页
9. 制度变迁视角的农户信用演进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第157-179页
    9.1 农户信用与农户信用演进的制度变迁第158-164页
        9.1.1 信任、信用与信用行为结构第158-160页
        9.1.2 农户信任与农户信用第160-162页
        9.1.3 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户信用的制度变迁第162-164页
    9.2 农户信用演进的机制特征:假说与检验第164-172页
        9.2.1 当前农户信用的制度变迁"倒U"型特征假说第164-166页
        9.2.2 农户信用制度变迁"倒U"型假说检验第166-169页
        9.2.3 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结构解析第169-172页
    9.3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变迁与构建第172-178页
        9.3.1 从传统乡村农户信任到农户信用体系的制度变迁第172-174页
        9.3.2 农村信用体系的理论内涵第174-176页
        9.3.3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绩效第176-178页
    9.4 本章结论第178-179页
10. 农村熟人社会信用机制与银行信用联结机制第179-197页
    10.1 理论回顾与研究进展第180-182页
    10.2 双水村模式的背景、机制设计与制度绩效第182-187页
        10.2.1 双水村担保合作社设立所突破的约束环境第182-184页
        10.2.2 担保合作社的制度设计与治理第184-185页
        10.2.3 双水村模式的运行与制度性绩效第185-187页
    10.3 双水村担保合作社模式的理论解释第187-195页
        10.3.1 嵌入性视角农户信用行为的声誉机制第187-189页
        10.3.2 农户异质性与农村熟人社会信用机制第189-192页
        10.3.3 转型背景下双水村模式的熟人信用与商业信用的联结机制第192-195页
    10.4 本章结论第195-197页
11. 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第197-203页
    11.1 关于农户金融主体行为的研究结论第197-198页
    11.2 关于农户金融微观行为机制的研究结论第198-200页
    11.3 关于推动农户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第200-201页
    11.4 研究局限及进一步研究方向第201-203页
参考文献第203-212页
致谢第212-214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21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301,这篇论文共21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4.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07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