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二维负反馈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光学负反馈论文 二维负反馈论文 波前探测论文 光放大论文
论文详情
全光二维负反馈系统可以利用光的高速并行的特点实现高精度光学图像处理。全光二维光学负反馈系统,在对光学波前相位精确控制的基础上引入负反馈,其主要的光学闭环系统是物理上实现的,对相位探测、校正环节的设计与传统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不同,不仅仅是逻辑上的闭环,主要考虑的是整个系统物理上全光闭环的实现。在全光二维负反馈系统中,波前处理机对系统中的相位信息进行探测和校正,以达到负反馈系统的要求是关键;适合的放大环节可保证系统高增益、低损耗的要求。论文对实现二维全光负反馈系统中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主要从光学波前探测、光学放大技术、光学负反馈系统模型建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合实现二维光学反馈系统的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波前传感器的选型、系统模型的模型改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软件仿真,得到了一些较有价值的结果。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综合阐述了实现二维光学负反馈系统的关键技术,并总结为波前探测技术、光学放大技术和改进非线性闭环共振器模型三个方面。2)对光学负反馈系统中的波前探测环节——波前探测器的选型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采用包含系统误差的4f系统确定夏克哈特曼透镜阵列数的方法,通过模拟系统的误差,利用远场光斑大致确定频谱范围,从而确定透镜阵列数,为系统波前传感器的选型提供了依据。3)对现今主要光学放大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根据光学负反馈系统对放大环节的要求,对几种相对比较适合的放大方法进行了性能对比分析,初步得出了较适合于光反馈系统的放大方法。4)基于非线性光学谐振器的理论,在原有的非线性共振器的基础上引入了相位探测校正环节,改进了原有的系统模型,得出了输入光学图像强度影响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光折变系数从而影响系统的输出的结论。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引言第8页
    1.2 光学图像处理技术第8-9页
    1.3 自适应光学系统第9-12页
    1.4 二维光学负反馈系统第12-13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2 二维光学负反馈系统中主要技术第15-22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波前处理机技术第15-20页
        2.2.1 波前传感器技术第15-18页
        2.2.2 基于液晶的波前校正技术第18-20页
    2.3 光学图像放大技术第20-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3 基于 Hartman 技术的波前探测第22-40页
    3.1 引言第22页
    3.2 波前像差第22-25页
    3.3 Zernike 多项式第25-26页
    3.4 波前重构技术第26-31页
        3.4.1 区域波前重构法第27-29页
        3.4.2 模式重构法第29-30页
        3.4.3 协方差矩阵法第30-31页
    3.5 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原理第31-32页
    3.6 用包含 4f 系统误差的图像频谱确定哈特曼透镜阵列数的方法第32-36页
        3.6.1 根据采样定理确定哈特曼子透镜数目第32-35页
        3.6.2 经典的 4f 系统中包含系统误差的透镜阵列数目的确定第35-36页
    3.7 系统的仿真分析以及结论第36-39页
    3.8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二维光学负反馈系统中的光学图像放大第40-47页
    4.1 引言第40-41页
    4.2 光参量用于图像放大的原理第41-42页
        4.2.1 光参量图像放大的基本思想第41页
        4.2.2 光参量图像放大的基本方案第41-42页
    4.3 光折变晶体在图像放大中的应用第42-46页
        4.3.1 基本原理第42-43页
        4.3.2 光致空间电荷场和相位栅第43-45页
        4.3.3 简并情况下的二波混频第45-46页
    4.4 基于二波混频理论的光放大方案第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5 二维负反馈系统模型建模第47-57页
    5.1 引言第47页
    5.2 典型负反馈系统第47-50页
        5.2.1 干涉反馈系统第47-49页
        5.2.2 光电混合的负反馈系统第49-50页
    5.3 二维光学负反馈系统的模型第50-51页
    5.4 非线性光学共振器模型第51-52页
    5.6 全光二维负反馈系统模型第52-53页
    5.7 仿真分析第53-56页
    5.8 本章小结第56-5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7-58页
    6.1 全文总结第57页
    6.2 研究展望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附录第6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950100,这篇论文共6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8.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1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