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对“纪念性”的分析及纪念性建筑设计方法初探

纪念论文 心理论文 演变论文 纪念性建筑论文 主题论文 空间论文
论文详情
本文通过引入哲学“存在”、心理学“倾诉欲”等相关定义,来解读纪念性建筑中“纪念性”的成因,确定纪念性建筑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地位及作用;通过对“纪念”主题构思及利用“空间”“场所”等建筑语言,来体现现代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响应现代的人性化发展趋势。1、通过对“纪念”一词注释,引出在纪念活动中主体的主动性的决定作用;然后,对纪念活动主体产生“纪念”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记忆”“回忆”“社会性”这客观三元素对“纪念”产生的影响,以及主体产生“纪念”的心理动因,对“永恒”“存在”的追求。2、对“纪念”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进行解析,在主体“合目的性”的指引下,得出“纪念”心理的三种外在体现:“祭祀”“宗教”“伦理”;并针对现代纪念性建筑中“伦理”体现出的对“真”“善”“美”的追求进行分析。3、通过对“纪念”的解析,根据纪念对象、规模、选址、形式的不同对纪念性建筑进行分类;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纪念性建筑的历史演变划分为石器、青铜、铁器、机器、信息五个时期,分别对各个时期的纪念性建筑进行分析,得出现代“纪念性”的普遍化。4、在对现代“纪念性”普遍化的背景下,纪念性建筑的主题的作用,尤其是主题的确立与大小的划定;主题所要表达的祭奠、歌颂、理想、叙事等意义,以及表达的策略和手法;在设计中借助模式、体现信息、使用象征、合理隐喻、积极映像等手法来表达纪念性建筑的主题。5、在主题确定后以建筑的方式来体现“纪念”的主题;本文引用了建筑空间理论与建筑场所理论对纪念性建筑进行解析,并总结出建筑的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空间组合、空间的环境对纪念性建筑的影响,场地、植物、细部、神秘、光线对场所气氛的烘托及如何更好的利用上述条件对对场所精神的体现。现代纪念性建筑要发挥它在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应为人的个性发展起到启迪作用,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0-11页
        1.1.1 课题来源第10-11页
        1.1.2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第11-14页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第14-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6页
        1.3.2 本文创新第16-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理论部分 对“纪念性”的分析第18-45页
    第2章 “纪念”的解析第19-32页
        2.1 对纪念一词的注释第19-20页
            2.1.1 纪念第19页
            2.1.2 相关解释第19-20页
        2.2 对纪念活动主体主动性的陈述第20-21页
        2.3 对纪念活动主体的分析第21-25页
            2.3.1 记忆——来自生物学的依据第21-22页
            2.3.2 回忆——可识别性的主动反应第22-23页
            2.3.3 纪念——社会化的印记第23-25页
        2.4 基于“存在”与“永恒”的“纪念”心理第25-31页
            2.4.1 对“存在”的分析第25-27页
            2.4.2 对“时下”“存在”的强调第27-29页
            2.4.3 对“永恒”的追求——“灵魂说”第29-30页
            2.4.4 对“永恒”“存在”的强调第30-31页
        2.5 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纪念性心理的表现分析第32-45页
        3.1 “纪念”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心理体现第32-35页
            3.1.1 “纪念”之未知恐惧——“祭祀”第32-33页
            3.1.2 “纪念”之精神控制——“宗教”第33-34页
            3.1.3 “纪念”之团体利益——“伦理”第34-35页
        3.2 “纪念”对“真、善、美”的体现第35-44页
            3.2.1 对“真”的追求第36-39页
            3.2.2 对“善”的追求第39-43页
            3.2.3 对“美”的追求第43-44页
        3.3 小结第44-45页
实践部分 纪念性建筑设计方法初探第45-104页
    第4章 纪念性建筑的发展及演变第46-59页
        4.1 纪念性建筑的类型第46-48页
            4.1.1 根据“纪念”对象不同第46-47页
            4.1.2 根据规模大小不同第47-48页
            4.1.3 根据选址环境不同第48页
            4.1.4 根据表达形式不同第48页
        4.2 纪念性建筑的演变第48-58页
            4.2.1 巫术化的石器时代第49-50页
            4.2.2 神祗化的青铜时代第50-54页
            4.2.3 宗教化的铁器时代第54-56页
            4.2.4 自由化的机器时代第56-57页
            4.2.5 人性化的信息时代第57-58页
        4.3 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纪念性建筑的主题构思第59-75页
        5.1 纪念性建筑主题的确立第59-61页
        5.2 纪念性建筑主题的意义第61-63页
            5.2.1 追思“先人”——祭奠性第61页
            5.2.2 表达“崇敬”——歌颂性第61-62页
            5.2.3 追求“永恒”——理想性第62-63页
            5.2.4 记载“历史”——叙事性第63页
        5.3 纪念性建筑主题的表达第63-74页
            5.3.1 主题表达策略第63-64页
            5.3.2 主题表达手法第64-74页
        5.4 小结第74-75页
    第6章 纪念性建筑空间的构造及场所的营造第75-104页
        6.1 空间与场所以及相关定义第75-76页
            6.1.1 空间的定义第75页
            6.1.2 场地的定义第75-76页
            6.1.3 场所的定义第76页
        6.2 关于空间与场所的界定及场所精神第76-80页
            6.2.1 空间界定第76-77页
            6.2.2 场所界定第77-78页
            6.2.3 场所精神第78-80页
        6.3 场所之体验第80-84页
            6.3.1 场所之视觉体验第80-81页
            6.3.2 场所之触觉体验第81-82页
            6.3.3 场所之听觉体验第82-83页
            6.3.4 场所之嗅觉和味觉体验第83-84页
        6.4 纪念性建筑空间构造手法第84-92页
            6.4.1 外部空间第84-86页
            6.4.2 内部空间第86-88页
            6.4.3 空间组合第88-91页
            6.4.4 空间环境第91-92页
        6.5 纪念性建筑场所的营造第92-103页
            6.5.1 场地对场所气氛的烘托第92-95页
            6.5.2 植物对场所气氛的烘托第95-96页
            6.5.3 细部对场所气氛的烘托第96-98页
            6.5.4 神秘的多义性对场所气氛的烘托第98-100页
            6.5.5 光线对场所气氛的烘托第100-103页
        6.6 小结第103-104页
第7章 结论第104-106页
附图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2页
图片索引第112-11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341900,这篇论文共11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5.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